台灣現首例猴痘 感染途徑、症狀、防範一次看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4日電)台灣出現首例猴痘境外移入個案,匡列19名接觸者。5月這波疫情,猴痘症狀較不典型,皮膚病灶也較不明顯,但接觸皮膚病灶是主要感染途徑,顯示勤洗手、使用酒精消毒的重要性。
M痘小百科
M痘(Mpox,舊稱猴痘),是一種病毒性人畜共患病。
- 症狀:
發燒、頭痛、肌肉酸痛與背痛,並逐漸出現淋巴腺腫大與倦怠,發燒後出現皮疹,症狀持續2至4週後會痊癒。 - 傳染途徑:
人們被感染猴痘病毒之動物咬傷或接觸其血液、體液或其皮膚病灶而致病。猴痘亦可經由接觸患者的體液或處理被病毒污染的衣物、被單遭到感染。 - 預防措施:
確實洗手、避免與帶病動物接觸。
資料來源:衛福部、WHO
怎麼傳染?
猴痘的傳播分別為「人畜共通傳染」及「人傳人」,其中人傳人是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飛沫傳播需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較容易發生,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儘管密切接觸已知是傳染危險因子,尚未確定猴痘是否透過性接觸傳染。
有什麼症狀?
症狀與天花相似,但病情較輕微,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1至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如丘疹、水泡、膿疱等,通常自臉部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
如何預防?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今天晚間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猴痘患者皮膚病灶病毒最多,接觸到痘子是最可能傳播途徑,但今年5月這波疫情,病患症狀表現較不典型,其中連皮膚上的痘子都可能不明顯,造成個案及周圍親友無法辨識,增加接觸皮膚病灶風險。
施信如說,由於民眾可能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觸碰到個案皮膚病灶,顯示手部衛生的重要性,民眾只要繼續遵守預防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方法,如勤洗手、攜帶酒精消毒及戴口罩,也能預防猴痘,尤其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擴散風險不如COVID-19那麼大。
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除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前往猴痘流行區所有食物應徹底煮熟才食用,疫苗接種也是預防方法之一,雖然台灣不會進行大規模接種,但已列出醫護、實驗室人員及高風險密切接觸者等三大優先施打對象,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
莊人祥呼籲,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編輯:管中維)11106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