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廢新陳代謝快 飲料瓶生產23天就變垃圾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27日電)根據調查,在桃園發現台灣塑膠瓶罐於工廠充填生產後23天即成為海洋廢棄物,若扣除商品於物流銷售、飲用所經歷天數,可能1至2週內就從產品變垃圾。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澄洋環境顧問有限公司進行「110年度海岸環境清潔維護推廣及成效管理計畫-快篩監測與來源分析」,並於日前公布結果。
澄洋環境顧問有限公司執行長顏寧告訴中央社記者,本次調查並針對8縣市、共11處海廢熱點海岸,抽樣記錄550件塑膠瓶罐,包含澎湖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金門縣、連江縣、屏東縣、桃園市等。
顏寧指出,觀察各縣市瓶罐製造日期與調查當日的時間差,其中在桃園發現台灣瓶罐於工廠充填生產後23天即成為海廢;若再扣除商品於物流、上架、銷售、飲用所經歷天數,可發現本地來源廢棄物在1至2週內就可能由全新商品轉為海廢。
根據調查,550件塑膠瓶罐中,14.9%因標籤斑駁或脫落無法分辨來源國,可分辨國家的瓶罐以中國占51.5%最高,台灣30.7%居次,其餘2.9%包含泰國、韓國、印尼等國家。
中國來源瓶罐在連江縣、金門縣、桃園市、嘉義縣與澎湖縣等5縣市比例均過半,又以連江縣占93%最高,海岸上可見大量簡體中文標示瓶罐;而台灣生產瓶罐在彰化縣與雲林縣採樣均過半。
顏寧指出,整理來看,新生成的海廢持續上岸,大量堆積的瓶罐為近2至3年間製造、販售與丟棄,在極短時間進入海洋漂流後即上岸擱淺,顯示「海廢的新陳代謝很快」;近年許多淨灘活動,已清除多數年份久遠的海廢,調查中在2005年之前的瓶罐已經非常少。
顏寧提到,雖然也有發現部分寶特瓶是漁民重複利用作為浮球等、不慎變成海廢,但僅占整體的4%;呼籲各界加強源頭減量,才能真正減少海廢產生。(編輯:張雅淨)11102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