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雷擊後身體現圖騰 醫師:微血管離子化熱傷害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16日電)國外有案例,有人遭雷擊後身上產生罕見的「利希滕貝格圖騰」;醫師今天表示,那是電流經皮下組織對微血管造成離子化和熱傷害,導致發炎的急性反應,呼籲雨中空曠處勿用手機。
新北市板橋亞東醫院家醫科醫師闕壯理日前在社群IG 發表國外案例,顯示遭雷擊中的女子身上出現像紅色蕨類、從脖子延伸到腹部和四肢的特別「利希滕貝格圖騰」(Lichtenberg figures),因圖案不多見,引起外界討論。
闕壯理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表示,平常在研究論文與醫學案例時,喜歡分享特殊個案,尤其,這名病患身上的圖案罕見,讓人好奇。
闕壯理表示,「來自天上的圖騰」是真實案例,30歲的英國人艾蜜莉(化名)在路上邊講電話邊走路,忽然失去意識倒地,醒來發現獨自躺在地上,距離手機數呎,右側身體灼熱和感覺異常。
艾蜜莉求救送醫後,只感到頭痛和耳鳴,右側身體感覺異常,醫師檢查生命跡象、心電圖、神經學檢查、眼睛都正常,僅右耳耳膜破洞。但她身上有奇怪的圖騰,被醫師認出是典型的「利希滕貝格圖騰」,確認艾蜜莉被雷擊。
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院長李龍騰告訴中央社記者,這種圖騰應是陰陽離子所造成,一般在24小時內會消失。
闕壯理說,「利希滕貝格圖騰」主要是電流經皮下組織,對微血管造成離子化和熱傷害,微血管的急性發炎反應形成特別的圖騰。他建議民眾在下雨時,除不要空曠處逗留,更不要使用手機避免像艾蜜莉般遭雷擊。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急診科主任薛承君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表示,他急救過的雷擊病患以台灣南部地區較多,不過,不曾治療過「利希滕貝格圖騰」病患。
薛承君說,高壓觸電受傷程度分直接遭雷擊或間接導電,要擔心病患受致命性的心律不整、無效跳動、甚至心臟停止;也要避免遭灼傷的皮膚受感染、壞死。
薛承君說,還要觀察病人遭雷擊後多久被發現,環境是否濕冷造成失溫,這些都是搶救病患應注意事項。他提醒,衣服被雨淋濕時易被雷擊,應減少接觸或暴露於易導電的物品或環境。
台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楊信男在科教網站「科學Online」曾發表,被閃電擊中的人,皮膚常會產生紅色、分枝狀的圖案,很可能是皮膚下易脆的微血管,因電流衝擊而破裂所致,是不規則碎形的自然例子;這圖案俗稱「閃電花」,也被叫做「利希滕貝格圖騰」,以紀念18世紀的物理學家利希滕貝格(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編輯:李錫璋)111021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