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貝類含微塑膠 環保署:野生含量較高

2018/9/26 13:08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26日電)環保署調查發現沿海貝類體內含微塑膠引起民眾恐慌,環保署今天指出,微塑膠含量較高的貝類都是野生貝類,且聯合國報告評估海鮮含微塑膠對人體健康風險不高,仍鼓勵攝食海鮮。

環保署去年底開始針對台灣自來水、海水、沙灘沙礫與貝類中微型塑膠含量,運用熱觸測試法、螢光染色法及顯微光譜法進行調查,昨天召開記者會公布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在養殖及野生貝類部分,包含淡菜、牡蠣、扇貝及蛤類體內都有含微塑膠,為每公克0.2至5.2個。

微塑膠調查結果引起民眾恐慌,環保署今天再度召開記者會,拿出詳細數據強調,微塑膠含量較高的貝類普遍都為野生而非養殖。

環保署環境檢驗所組長楊喜男指出,根據調查結果,在金門採樣的石蚵體內微塑膠含量最高,為5.22個,此石蚵的採樣點位於較靠近中國大陸那一側,研判是受中國大陸塑膠垃圾影響,導致微塑膠含量較高。

楊喜男也指出,不論是在王功、台西、東石、安平、馬祖、金門、澎湖採集的養殖貝類包含牡蠣、淡菜及花蛤,體內微塑膠含量普遍都較野生貝類含量較低,養殖含量為每公克0.2至3.52個,野生含量則為0.7至5.22個。

楊喜男表示,根據聯合國2017年魚類及水產品中微型塑膠報告評估,海鮮含有微塑膠對人體健康風險不高,比較人類攝食海鮮得到的營養價值及微塑膠可能造成危害,仍鼓勵民眾攝食海鮮。

由於環保署做的調查報告也發現民眾日常飲用水有44%驗出微型塑膠,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科長郭孟芸今天指出,環保署的微塑膠調查是用更嚴謹的採樣及過濾方法,使用更小孔徑來過濾水樣,但檢測結果不論清水或是原水,平均值都比美國Orb media測出的每公升4.34根含量低許多。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郭孟芸指出,國際關注健康的組織包含WHO、各國衛生單位等,都未針對Orb media檢測結果提出「飲用水不能喝」的意見,更何況台灣測得的含量更低,初步研判在飲用安全上並無疑慮。

郭孟芸也強調,要訂定飲用水含微塑膠的標準或規範必須依據健康影響評估結果來訂定,目前國際間都沒有一套訂定方法,會持續追蹤相關資訊,若有進一步結果,將適度引進國內研究、適時研擬標準。(編輯:唐聲揚)107092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