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霸業新賽局9 / 全球最大電動車品牌「心臟」 富田電機成特斯拉最老供應商
美中科技戰與疫情肆虐,燒出晶片世紀大缺貨。今年4月,白宮半導體峰會上,亞洲晶片龍頭一字排開,與通用與福斯汽車共商大計,打破過去車廠從不跟半導體對話傳統。如今,台廠在電動車產業找到切入全球車廠契機,但也面對韓國三星來勢洶洶挑戰。毫無疑問,全球正展開一場晶片霸業賽局。
(中央社記者潘羿菁、梁珮綺台北7日電)占地300多公頃的竹科銅鑼科學園區,目前僅9家廠商進駐,開車進入園區一分鐘後,即可見到超大紅色招牌FUKUTA(富田電機),讓在冬天強風中顯得荒蕪的園區頓時鮮活起來。
富田電機廠區內設置兩排特斯拉(Tesla)充電站,立體流線形、現代感十足,一旁則是有百年歷史的土地公廟與蓊蓊鬱鬱的老樹緊鄰,現代文明與古意盎然交錯,意外地毫無違和感。
這是富田電機FUKUTA第3座廠區-銅科廠區,也是公司未來成長主要來源,富田創辦人、總經理張金鋒環顧廠房四周,向中央社採訪團隊侃侃而談他一手打造的電動車供應鏈重鎮。這位技術起家的總經理,透露創業這些年,跟「樹」特別有緣,當初為了要在這裡蓋工廠,還跟牧牛土地公「溝通」70分鐘才取得首肯,也奉祀旁邊守護的古樹。
這股堅持態度恰好反映在張金鋒與特斯拉關係。當特斯拉股價衝破800美元大關,創辦人馬斯克身價立刻晉升為全球首富,資本市場認證電動車已蔚為風潮。
越過1萬多公里太平洋海域,來到台灣,成立33年的富田電機跟著一砲而紅,原因無他,富田剛邁入「而立」之年,卻有15年光陰跟特斯拉綁在一起,堪稱是最老的供應商,期間富田跟特斯拉不是一帆風順,是跌跌撞撞不放棄,才能走到今天。
特斯拉跨海找夥伴 台灣電動車馬達啟動
時間倒回2005年,草創僅2年的特斯拉跨海來台尋找供應商,透過經濟部的牽線,張金鋒毫不猶豫就接下訂單,他回憶著「那時候想著,只要讓車子會動就好,應該是很簡單」,儘管信心十足,但當時的富田,在汽車領域是門外漢,更遑論電動車。
那時候富田創立已17年,接觸客戶為鋼鐵、造紙、橡塑膠與養殖業,所生產的是工業用馬達與動力系統,也就是說,在特斯拉找上門之前,富田沒有車廠客戶,也沒有相關接觸經驗。
台灣工業用馬達市場,向來是東元、大同為主,大廠資金多,富田無法用產能規模硬碰硬,只能改走少量多樣市場,15顆馬達可以開出6、7種規格,富田的經營模式,類似客製化接單。
也因為特斯拉草創期間,訂單少量特性,一家工業馬達廠與美商新創業,就此展開合作。
曾有2年零收入又被拖欠貨款 富田咬牙不放棄
然而,接下訂單才是考驗開始,張金鋒坦言,特斯拉開出規格要求,一顆馬達馬力180KW,重量要控制在60公斤,以往富田生產馬達隨便也要400公斤,一下子要減少逾8成,如何「減重」成為最大挑戰。
張金鋒抓著團隊,天天想著馬達如何減重,特斯拉則搭配數據分析,聘請材料專家研議解方,兩家公司全心投入,前後花了2年時間才做出第一顆馬達。
談起這段篳路藍縷的開發過程,張金鋒笑著說,「那2年都沒有收入耶,只能靠著本業工業馬達養」。
隨著Model S上市銷售,雙方的研發正式開花結果,緊接著進入下一車款Model X開發,雖然富田持續交貨,未料2014年傳出Model X油壓系統不穩定等因素延遲上市,新車無法銷售、貨款難收,富田跟著被拖累。
張金鋒回憶,那時候特斯拉客戶資金短缺,「應收帳款delay,拖欠貨款與庫存,加計起來是富田當時資本額的4倍,相當驚人」。
被問及是否萌生放棄特斯拉的念頭,張金鋒說,畢竟是合作已久的客戶,看著它(特斯拉)在茁壯,沒想過放棄,就是咬著牙煎熬地堅持下去,持續配合,一路走過來。
2015年9月Model X克服製造瓶頸,終於成功上市,富田有驚無險度過關卡,那年富田營收,首次越過新台幣10億元大關,特斯拉成為單一最大客戶。
基於長期合作關係,特斯拉今年改款訂單依舊下給富田。採訪當天,特斯拉品管工程師正好在廠區內緊盯新產能。張金鋒直言,今年營收有望成長50%,目標超過新台幣15億元,主要動能就是電動車市場。
回首與特斯拉合作逾10年心得,他說,當年公司主力客戶不是汽車業,特斯拉也不是車廠,卻湊在一起做電動車,「挑戰,才能逼著你去成長與進步」。
協助特斯拉站穩腳步 這天日本車廠突然來了
辛苦「養」出全球最大電動車銷售品牌特斯拉,富田在車廠界頓時聲名大噪,雖然有特斯拉實績加持,但對其他車廠而言,富田是陌生的企業。
某天,一家日本車廠跑來談研發,開出來的規格是17KW、3公斤重的馬達,單一條件容易達標,兩個條件要同時滿足,卻是難上加難,張金鋒豪爽答應,事後才知道,原來日本車廠是在測試能耐與企圖心。
也因為富田的企圖心,張金鋒透露,這家日本車廠的電動車動力系統「要全部交給我們做,算是很大膽!」目前力拚今年底量產日本客戶訂單。
張金鋒說,在燃油車時代,一台車核心關鍵零組件,多半是日本、歐洲、美國國外廠商供應;隨著電動車世代來臨,富田布局動力系統,意味台廠也能將關鍵零組件回銷日本。
他強調,台廠能夠進軍電動車領域,靠著是整合能力,目前光是富田生產的電動車動力系統,其零組件供應商就有5家上市櫃公司(齒輪、鋼材、控制器、煞車、驅動器),零組件是台灣製造業最強一環,只要上下整合,競爭力有望倍數發揮。
張金鋒更預測2030年全球汽車市場,有20%至25%會是電動車,過去汽車是單顆引擎,電動車則是規劃雙顆馬達四輪驅動,動力系統市場會放大。
看好電動車這塊大餅,早在2年多前,張金鋒砸下逾新台幣20億元在銅鑼科學園區興建占地2.5萬坪的廠區,可謂公司創立以來最大資本支出,比起豐工與豐州廠區3000坪,規模大上7倍,從整地、填地逐步堆疊廠區現在的樣貌。
此外,砸重金採購日本、德國採購的動力測試設備、動力平衡機等相關設備,1台要價至少1、2千萬元,才剛運至銅科廠區,等待裝上產線與實驗室。
富田目前實收資本額僅4億元,在銅科廠區最新建置生產線,光1條產線就高達3.5億元,比起工業馬達產線成本相差15倍之多,此時張金鋒願意大手筆投資,無疑是想抓住再次成長機會。
其實富田曾經錯失一次爆發性成長,前兩年Model 3熱銷,是特斯拉銷售以來寫下最亮麗成績,富田卻卡在產能有限,沒跟上動能。
有這個悶虧經驗,張金鋒不得不說,「要接車廠訂單,就必須有規模」。
很顯然,富田正在調整接單型態,過去專接少量多樣訂單,如今將擴大客戶群,朝向規模化生產。
或許就如同公司名字富田,取其名用意是抱持著,「種田才會好額(台語,富有之意)」的信念,套用在張金鋒當前策略,拚搏產能規模,才有機會站穩在電動車潮流的浪尖上。(編輯:林淑媛)11002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