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時代的我們 義大利作家數算日常與不想忘記
(中央社網站)你一定記得,1月底台灣繃緊神經迎戰疫情,境內累計10個確診病例時,義大利「率先」禁止台灣航班入境,國人群情激昂。
你也記得,2月下旬義大利疫情爆發,確診人數、死亡人數瞬間飆升,限娛令、居家令一波接一波。社群平台流傳影片,出不了門的義大利人在自家陽台奏起音樂,展現南歐人苦中作樂的樂天作派。
作為中國以外第一個疫情大爆發的國家,義大利人的壓力可想而知。作為第一個祭出封城、居家命令的民主國家,義大利舉國上下惴惴不安。
「我們從未想過,去丟個垃圾竟然需要通行證。我們從未想過,竟然得根據民防保護局的每日簡報安排作息。我們從未想過,竟然有人孤伶伶過世,至親不能陪伴在側。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這裡,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其實不然。」以處女作「質數的孤獨」紅遍全球的義大利作家保羅.裘唐諾(Paolo Giordano)這麼寫道。
裘唐諾在義大利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剛開始流行之時,寫下短文(節略):
最近我常想起「詩篇」第90篇: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
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我會想到這一段,也許是因為我們在這場流行病中只能想到數字。確診人數、康復人數、死亡人數、住院人數、停課的日子、股市損失的幾百億、販售的口罩數目、篩檢結果出爐得等待幾小時、最近的群聚感染與我們的距離、取消住房的人數、與我們有關的接觸人數、我們犧牲的樹木。我們數了又數,不斷數算著日子,尤其是突發狀況還有幾天才會取消。
但是我覺得「詩篇」建議的是另一種數算方法:教導我們數算自己的餘生,才能重視每一天。要我們數算每個日子,甚至數算這段痛苦時期。
這篇短文被轉發400萬次。你沒看錯,是400萬次。
裘唐諾筆下不尋常的日常,打動了太多太多人。驚人的社群傳散力,促成這本「傳染病時代的我們」火速成書;3個月不到,已有至少28種語言譯本,中文版6月由愛米粒出版社發行,部分版稅捐作醫護及相關醫學研究用。
裘唐諾以「質數的孤獨」贏得5座文學獎,但他也是粒子物理學博士。當疫情開始在義大利擴散,他以科學家的眼、文學家的筆來解釋基本傳染率、居家令、如何阻止疫情擴散,也紀錄他的見聞憂思。這本書很薄,只有108頁,文字極其淺白,很容易讀、很容易懂。他拋給你的問題,你忍不住會想。
裘唐諾自問自答,「我怕的不是被傳染,那我怕什麼呢?」「我擔心疫情可能改變的一切。」寫這本書是為了紀錄疫情經過,事發初期讓人恐慌的正是那些不透明、摻雜著情緒的訊息,他試著以基本的物理和數學加以解釋,同時記下那些由片片段段日常組成的當下、彼時此刻。
這不是小說,不是災難過後的主觀敘事。這不是新聞,不是災難現場的報導文學。這是作家以保存「當下」為出發點,用散文寫下來的感知。重點在於記述,而不是詮釋;如果不趕快寫下來,這些片刻就會消佚在恢復正常生活的渴望裡。
「全球大爆發的傳染病總有一天會結束,然而,什麼是你不想忘記的事呢?」裘唐諾擔心人類被徹底打敗,也擔心疫情可能讓人們發現支撐文明社會的結構如此不堪一擊;但更讓他害怕的是一旦疫情過去,人們會徹底忘掉這一切,忘掉這段期間我們的所作所為,或者不作不為,都不只影響到自己。
不管我們承不承認,這場傳染病疫禍照見人與人、國與國、人與自然之間的不變、恆變、不得不變的關係。人類總是在災難當下立志「痛改前非」,要更環保、更愛護大自然、更依科學根據做決策、更公開透明,又在災難過後忘得一乾二淨。但是,如果連立志都省了,是不是更沒有可能做到?(編輯:黃淑芳)1090624
書名:傳染病時代的我們
作者: 保羅.裘唐諾
譯者: 林師祺
出版社:愛米粒
出版日期:2020/06/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