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受疫3年 期望2023經濟民生好轉
(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特稿)香港2020年初起受COVID-19疫情衝擊,經濟民生受困,加上政府嚴格防疫,導致人才和資金外流。踏入2023年,港府防疫政策逆轉,令港人對今年經濟民生好轉充滿憧憬。
踏入2023年,港府與中國大陸恢復通關,取消對往來民眾的強制隔離檢疫,為港人帶來希望。但港人普遍認為,香港能否恢復活力,還得看經濟民生表現。
初步看,在香港逐步復常後,經濟活動已有所恢復,各項大型國際展覽活動重臨。
比如,香港與大陸於1月8日恢復通關後翌日,已經沉寂了3年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迎來首個大型國際展覽─香港玩具展、嬰兒用品展以及國際文具暨學習用品展。
這場展覽自9日起舉行4天,吸引了來自17個國家及地區超過千家企業參展,其中250家來自中國大陸。
舉辦國際大型展覽一向是香港的競爭強項,也是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平台的優勢,是維持經濟發展的支柱。香港爆疫3年來,由於政府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以致各種展覽不是取消就是延期,甚至改到新加坡舉辦。
期間,許多外商也因為香港過度防疫而卻步。
所以,香港能否重新出發,大型展覽的重臨是指標之一。而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9日公布的數字,香港與大陸正常通關後,商旅活動正逐步復甦,該局年內將會舉辦超過30場較大型展覽,包括3月舉行的國際珠寶展,有2000多家企業參加,其中一半來自海外。
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張淑芬向媒體說,香港和大陸通關後,可以進一步刺激本地展覽業的發展。
大型展覽活動會引來大批海外買家,也有利於香港的酒店和零售業。不過,相比於大陸旅客,海外旅客只是少數。
在疫情爆發前,過去每年訪港的大陸旅客都超過4000萬人次,但疫情爆發後,人數驟降,去年只有6萬5000餘人。陸客人數大減,本地酒店、零售和消費市場飽受打擊,不少商店倒閉,大批員工失業或改行。
觀光業是無煙囪工業,也是香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失去了主要客源,香港受打擊的程度可想而知。
但香港和大陸近日恢復通關,為觀光及零售業重燃希望。自9日通關以來,來港的陸客開始增加,雖然初期數量不大,首日只有2萬3500人,但根據大陸旅遊平台發布,香港和澳門是大陸民眾年內外遊的熱點。
香港文匯報10日報導,北京當局自8日起接受民眾申請赴港簽注後,居民辦證熱潮高漲;在廣東深圳,申請赴港簽證的數量遽增,辦證地點大排長龍,廣州和珠海部分辦證地點的預約辦證人數已告爆滿。
報導指出,可以預期,在之後一段時間,陸客赴港遊將會出現小熱潮。
事實上,香港本地旅遊業者也迅速把握兩地通關的機會,馬上經營赴大陸一日遊;在旺角銀行中心,一些早前讓員工停薪留職的旅行社也重開了,再次接團。
此外,繼國泰航空公司後,香港航空也計畫增聘千人,反映出航空業也因為香港走向復常而出現生機。
在港陸初步實施首階段通關後,外界正期待在農曆年之後,當局將會完全放寬防疫限制,包括完全取消進出香港需要持有核酸檢測證明,以及不必佩戴口罩。
展望未來,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10日表示,隨著兩地通關,過境人數會逐漸增加,對零售、餐飲、商務、展覽、旅遊都會有提振作用,大概這也是港人今年所期待的事。(編輯:楊昇儒/吳柏緯)112012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