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再辦奧運 喜慶不足更多緊張
(中央社台北3日電)一方面是大肆宣傳「北京是唯一辦過夏季和冬季奧運的城市」,另一方面是被批評過度防疫造成人員不便;北京冬奧會在官方營造的喜慶氛圍下,更多嚴肅與緊張。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起源於中國,兩年過去了,雖然全世界都籠罩在其病毒不斷變異和傳播的陰影中,但此時中國再次成為全球對此最緊張的政府,因為北京在冬奧開始前20天又爆發疫情。當局也擔心,來自境外的涉奧人員確診將讓首都防疫破功。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拒絕了國際奧委會的方案,堅持在防疫上採取比2021年東京奧運更嚴格的管控做法,製造了與國際奧委會「許多意料之中的緊張關係」。中國要求閉環內的人每天接受檢測,國際奧委會官員認為這是規模龐大而複雜的做法。冬奧官網顯示,閉環內每天的核酸檢測量已經超過6萬次。
甚至,北京冬奧組委在開幕前18天宣布改變政策,本屆冬奧將不會售票,而是由當局安排特定觀眾觀賽。
就在距離冬奧僅10天時,美國駐中國大使館部分人員因為受不了變得更嚴格的檢疫隔離措施而要求返回美國。路透社報導指出,這些措施包括可能強迫他們到發燒篩檢站檢測或與小孩隔離。中國外交部對此則稱,「中國目前無疑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從最安全的地方撤出而增加感染風險,美方的決策邏輯「令人費解」。
中美的齟齬當然不只這樣。由於新疆維吾爾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等人權議題,美國去年底宣布「外交抵制」北京冬奧開幕式,澳洲、英國與加拿大等國也相繼跟進;德國、日本等國家未用外交抵制這個字彙,但也不派政府官員參加。
中國英文官媒中國日報(China Daily)甚至在1月底報導,有消息人士指出,美國「反華勢力」近日制定計畫,拉攏、鼓吹運動員在北京冬奧以消極比賽或不出賽等方式向中國表達不滿。然而,這種指控相當於不把運動員最重視的個人聲譽及運動生涯放在眼裡。
中國政府把不厭其煩核酸檢測和動輒封區隔離的「抗疫中國模式」搬到國際賽事上,這種堅持己見既是小心翼翼,也是一種自信:如今的中國,要與外國妥協的地方少了,「以我為主」的地方多了。面對奧運,官方態度也從過去「讓世界好好看中國」轉向更多務實提升自身好處。
這是一場已經準備了6年半的盛會。2015年7月底,國際奧委會宣布北京與河北張家口連袂獲得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權。同一年8月4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寫道:「經歷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中國人對奧運會的感受不再局限於『盛事在我家』的興奮與自豪,還有「奧運」給予的切實回饋。」
什麼樣的「奧運回饋」?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蔣效愚當時受訪表示:2022年北京冬奧要帶動3億中國人參與冰雪運動,要透過交通建設帶動京津冀的旅遊經濟和冰雪休閒運動產業發展。
孰料,2020年初開始全球遭逢疫情,本屆冬奧注定無法如中國官方所說,像2008年北京奧運會帶來12億美元(約新台幣334億元)的國內市場開發收入那樣創造經濟效益。
在經歷過2008年的奧運大秀後,中國這次已更為務實。申辦冬奧之初,中國提出的3大理念即是:以運動員為中心、可持續發展、節儉辦賽。即使如此,美國媒體「商業內幕」(Insider)調查揭露,中國最初預算僅為14億歐元(約合新台幣445億元);其實帳單上少列了好幾筆建設開銷,真正金額應為340億歐元,是預算的24倍。
「環保」是這次中國標榜的冬奧亮點之一,卻也是備受全球環境人士攻擊之處。
根據官方資料,中國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系統制冰的大道速滑館,且北京冬奧會所有競賽場館將100%使用綠色電力。不過,北京冬奧使用人造雪、耗費水資源等問題,仍飽受批評。
冬奧面臨環保人士的批評,不是只有中國的問題。奧運新聞網站「Inside the Games」等媒體警告,在全球暖化的威脅下,到了2050年,可能有超過半數舉辦過冬奧的城市沒辦法再辦冬奧,就算是用人造雪都難以彌補,因為人造雪仍需要夠低溫的環境。
和2008年北京奧運相較,中國一般民眾對這次冬奧討論度和參與感其實很低,但在全球疫情蔓延、國際「抗中」氣氛環繞下,這注定是一場無法被忽視的奧運會。(編輯:張淑伶/沈朋達)11102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