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創園意在拉攏台青 創業失敗風險自擔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27日電)中國大陸多地設有「兩岸青創基地」,對台灣青年祭出優惠政策。然而,創業風險高,專家指出,補助金最多只能讓創業者撐一年半,官方主要目的是宣傳與拉攏台青,而非創業成功。
在江蘇省一個二線城市,當地官員私下表示,100個創業者裡「死掉」90幾個很正常,「兩岸青年創業政策是有政治目的的,創業失敗沒關係,很多人沒來過大陸,至少來看看」。
這名官員指出,兩岸雖然語言相通,但表達方式不同,台青通常不會寫一些申請書,也較難拿到政府的案子;如果台青又不願意和本地大陸青年合作,失敗風險會更大。
2015年,中國官方正式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鼓勵創業原本是一項對內的政策,除了希望激發民間活力,也有解決就業壓力的目的。各種官辦民營或純民間經營的眾創基地一時間大量出現,成為輔助創業的平台。
官方順勢將這樣的既定政策拓展到兩岸交流上。許多地方的兩岸青創園都提供優惠,一旦創業團隊的項目入選,便可拿到啟動資金、辦公室租金減免等。而大陸本土多數的創業者,通常要符合某些行業發展條件才能獲得優惠支持。
曾負責營運兩岸青創基地的業界人士告訴中央社記者,兩岸青創園主要是對台青的「示範、宣傳」作用,表示大陸方面有優惠政策;另一個作用則是地方政府對台工作的「抓手」,成為和當地台灣人組織合作往來的平台。
在他的經驗裡,失敗離開的團隊約占半數;兩年扶持年限內沒辦法自立、必須離開的約占4成;成功的創業項目(包含被收購)約在5%到10%。
這位業界人士認為,創業失敗和團隊來自台灣或大陸沒有關係,是否因為官方優惠政策而招徠某些並不適合創業的台青到大陸,這很難估算。
別說創業者難成功,青創園本身要獲利也很難。據了解,一個規模中等的兩岸青創園,當地政府每年約需支付專業營運方約人民幣500餘萬元(約新台幣2500萬元)。
但官方認為「這是小錢」,因為這和出機票、住宿等費用邀請許多台灣學生到大陸實習一樣,目的是增加兩岸交流。
這名業界人士還表示,許多實習行程走訪的大多是最富庶、文明的長三角一帶,官方安排的也是最好的軟硬體建設,很容易讓沒到過大陸的台灣人改變刻板印象,回到台灣後「一個人可以影響20個人」。
對創業台青來說,即使失敗了,但經過一兩年時間了解大陸環境,而且付出相對較低的學習成本,未來他們仍有可能再到大陸工作,這就是大陸官方打的算盤。
不過,到大陸已經20年的中天祥公司總經理李凱來還是建議,台青到大陸創業可以評估清楚再來。
李凱來2006年在深圳創業,從事電子設計,目前投資幾家不同公司,也在昆山經營咖啡館,經常與客人聊大陸「對台31項」政策及創業資訊。
他說,如果台青單純為了補助政策而來,不具備人脈等條件,一旦失敗,很可能就變得怨恨大陸政府及環境,自己也不容易重新站起。
他以昆山為例,15萬元的創業補助款只夠在當地生活約1年半。如果沒有預備資金、好的經營策略、必要的產業對接等,很高機率都是失敗。創業者能不能活下去不是官方關心的事,卻是創業者自身一定要面對的問題。(編輯:楊昇儒)10803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