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如今「圓點」早已是草間彌生的招牌,但在年幼時期,飽受病痛折磨的她或許也未能想到,這些在她眼中伴隨一生的幻聽幻覺,有朝一日會是現代人所渴望了解的世界,她以藝術造就了一種脫離塵世的烏托邦,也解放了為疾病痛苦的自己。
路上的旅客、朝聖者,在天寒地凍中被雨水打中,伴隨一陣陣歡呼聲,這才發覺不斷落在身上的是皚皚的白雪。大夥兒興奮之餘,街邊小販告訴眾人,這是達蘭薩拉2024年的第一場雪……
年年頒獎,幾家歡樂幾家愁,錯過了獎項不需要否定自己,但想要得獎自我肯定,也是人之常情。
片面的影像很多時候是看圖說故事,決定性瞬間到底決定了什麼……
林郁婷東京奧運遭淘汰,巴黎奧運拿金牌,不同時空,類似畫面,心情卻大不同。
期待機器乖乖,所以餵它吃乖乖,在科技與迷信之間,充滿文化及人性。
「AI內閣」開記者會,場佈階段,人工智慧未及上場,「工作人員」智慧先派上用場。
今日可能很難想像當時「台北捷運女孩觀察日誌」系列的火紅程度。林祐聖笑說,這就有點像年輕人聽爸媽談當年經濟起飛賺錢多容易,「觸及率至少都是17、18萬到30萬或更高也有,一堆人都會來留言標記自己的朋友,問朋友『這畫的是妳嗎?』」
她們不是要將女生歸類為圖鑑上的都會女孩、文青女孩或是小資女孩,而是將每一個人視為新奇物種,記錄下每個人的特別,有一百個台北女生,那圖鑑上就會有一百個女孩,因為台北女生,或甚至是台女,每個人都該擁有不隨便被定義的價值。
人們看似離書本愈來愈遠,但美國利用圖書館的民眾卻有增無減,而且與社區緊密結合,無論是為「夾在書中的小物」辦特展,還是捐千萬遺產給圖書館,許多關於圖書館的小故事,讓人看見不可思議的改變。
透過觀景窗,長鏡頭的裡面,那個身影有點馬力歐的樣子。 倏地,身上的變裝褪去,一名西裝筆挺的男子,手裡拿著紅色的球。原來,就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罹患精神疾病之人,究竟是需要幫助的病人,還是社會治安的罪人?世界各國至今仍爭論不休。日本2003年頒布的《醫療觀察法》,便是彌補《精神保健福祉法》之不足……
熟齡社會來臨,表演藝術場館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就兩種不同型態與功能的機構,從過去脈絡與現有策略來思考未來的所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