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的代價
林郁婷成功打下台灣拳擊隊史第一面奧運金牌,回台後幾乎天天都有行程,甚至一天都不止一個行程,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群眾熱情擁戴……
旅行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吃東西買東西吃東西買東西之外,還有無限多種可能,什麼千奇百怪的方式都可以嘗試,就是不能無趣。建築學者、旅遊達人、專欄作家李清志,以「都市偵探」自許,他總是能在每一處行腳處發現新鮮事,為行程帶來更多驚喜,進而讓人平添對這個世界的熱情與好奇心。
晉升「大叔」之後,這樣探索世界的熱情與好奇心非但未減,反而像好酒一樣愈陳愈香。李清志說,沒有一個人的旅行會是一樣的,也沒一個趟旅行會重複,樂趣就在每一次的新發現。
李清志過去因為工作或興趣的關係,旅行的觸角大半在國外,這次因為疫情的關係,讓他有機會將目光望向自己的故鄉,和朋友共同完成一次環島旅行,也是他始料未及的地方。
「年輕時的旅行喜歡追求新潮熱鬧,大叔的旅行卻是在追尋寧靜與平和。」無論是新潮熱鬧,還是寧靜平和,李清志式的旅行,總是帶著驚奇、冒險、知性與感性,而且充滿無限可能。
李清志提起在美國求學時期,一個人的旅行,一開始充滿期待,到後來卻心灰意冷。
「當時一個人在密西根求學,只要是假期就會想辦法到不同的城去看看不同的建築,那次就是去弄了一部車,趁著週末想來一趟公路之旅,從密西根朝著聖路易斯的方向開,結果沿途都是玉米田,景色沒什麼變化,一直期待會有什麼驚喜,結果實在太無聊了,美國的公路非常筆直,開到後來乾脆把腳翹起來放在車窗邊繼續開,後來還遇上一場大雨,才決定打道回府。」
李清志說,在美國就是要嘗試「公路旅行」,經過不同的城鎮,感受它們的活力與不同,這樣才能認識真正的美國,對美國的想像不應該永遠停留在紐約與好萊塢。雖然第一次嘗試的結果不如預期,卻沒有澆熄李清志四處探索的熱情。
「就像日本旅行家石原裕輔說的,即使是漫無目的地漂泊,也有其意義吧!」
李清志說,他念建築,建築強調的是體驗,而不是紙上談兵,「你要去現場體驗那個三度空間,感受那個光線與氣味,知道那個建築好在哪裡,學建築的人不是學蓋房子而已,而是學習如何去觀察。」
李清志強調,所謂觀察也不只是看建築而已,而是包含文化、歷史與生活方式,甚至去深入了解每一個時期不同的城市樣貌,「每一座建築就像是這座城市留下來的證據,會告訴你關於這裡的所有故事。」
李清志以芝加哥的密西根大道為例,它的終點有一座古老的水塔,完全用石塊打造,但芝加哥曾經在19世紀遭遇過一場大火,把整座城市都燒了,唯獨留下這座水塔,「它變成了一個證據及線索,你會好奇在此之前的芝加哥長什麼樣子,以及為何只有這座水塔被留了下來,是因為它是石頭打造的所以沒被燒毀,還是有其他原因?」
後來李清志還查到那場大火的起因,據說是因為一頭母牛踢翻了油燈,起火之後火勢愈燒愈大,竟然燒掉整座城市,芝加哥也因此出現新的契機,為了重建這座城市,當時幾乎全世界的建築師都來到這裡,「後來芝加哥變成了建築之城,就是因為歷經了毀滅,然後再生。」
從之座水塔,挖出一頭母牛及大火的故事,進而了解一座建築之城的誕生,李清志的旅行,總是充滿各種問號及驚嘆號。
李清志從小就想要了解自家附近的環境,經常一輛腳踏車就到處去探險,回家之後再把經過的路徑及地點畫成地圖,「我還記得士林官邸本來有一條河流,後來被填起來了,基河路那邊的樣子也跟現在完全不一樣了。」
李清志說,對他而言,冒險這個元素很重要,我為什麼要去這裡、想發現什麼,「這是我想要去旅行的動力。」
李清志也坦言自己小時候真的很想當偵探,因為當時看了許多偵探影集及故事,對藍月偵探社(Blue Moon)相當著迷,長大後才發現台灣根本沒有偵探社,只有徵信社,「而且都是在抓猴!」
後來李清志發現,念建築其實也是可以像偵探一樣,從中得到許多追尋的樂趣,「當你來到一個城市,很容易就發現許多線索,然後從中找到這座城市的身世、背景,這實在太有趣了,後來我每到一個城市旅行,專注的往往不只在建築上,而是會想盡辦法接觸整座城市的歷史及文化,連週邊環境都去了解。」
李清志說,像這樣「偵探式探索的旅行」絕不可能只待一兩天,不知不覺就會愈待愈久,把自己融入在這座城市之中。
1963年生的李清志是建築學者、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美國密西根大學(Ann Arbor)建築碩士,現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副教授,他以獨特的視角及建築之眼,帶領讀者遊歷世界各地,近年陸續出版《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建築異型》、《鐵道建築散步》、《東京建築酷斯拉》、《天堂美術館》、《台灣建築不思議》近30本書,近期出版《大叔Ojisan on the Road》,則是少數將焦點放在台灣的書寫。
這本書是李清志在2022年夏天與好朋友王子亦的環島計畫,同為建築出身的兩人,同樣都有公路旅行的夢想,於是各自開著自己的車,好像西部牛仔一般一人騎一匹馬,展開中年大叔的壯遊。
李清志說,大叔在這座島嶼上生活半個世紀以上,「這座島嶼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故鄉,但是我們卻沒有真正去認識、了解她」,這趟旅行某種程度是帶著贖罪的心情,以及試圖在人生下半場對自己土地重新認識的一種急切感。
書中有大叔們在東海岸的足跡,跟著建築家的眼光看方舟教堂、小馬天主堂以及海岸線的獨特性;在南台灣發現火車頭再造與廢墟咖啡館、竹田車站的消失與重生以及菶村記憶的儲存所;西邊則有大叔們的北港另類玩法及保生堂漢方咖啡館的觀察,建築家對新興打卡景點,飛機墳場與大船擱淺,以及波光市集與永恆之丘,同樣提供獨特視角及反思。
此外不只本島,李清志也登上象徵宜蘭人鄉愁的龜山島,細數這座島嶼的身世與野蠻生長的樣貌。
李清志笑說,「年輕人環島跟大叔環島最大的不同就是年輕人很喜歡熱鬧,他們經常成群結隊,晚上也許喝酒聊天,大叔就不是這樣,大叔喜歡追求一個可以獨處的空間,我跟王子亦一人開一台車,比較自由自,在車上各自聽自己喜歡的音樂,也不會互相干擾,但又好像有一個伴可以隨時互相支援,我們也不是用手機聯絡,我們都是用okitoki(無線對講機),這還是前谷歌時代的產物。」
李清志特別提到,這次環島完全不用手機的谷歌地圖導航(Google Map),而是使用紙本地圖!
李清志說他90年代常到日本旅行,那時根本還沒有Google Map,靠的是在當地買的《東京23區地圖》,「只要有那本地圖在手,我就不擔心了,後來這本地圖我用了快10年,上面會有各種記號,有時是在日本時做的功課,有時是在台灣翻閱時,記下想去玩的地方。」
李清志說,雖然Google Map的功能愈來愈進化,也能註記及儲存,但手寫的樂趣卻無法複製,在紙本地圖上塗鴉,留下珍貴的紀錄,無形中也成為旅行的一部分,而且更加深印象,這是高科技所無法取代。
「我們旅行途中,在餐廳吃飯時把地圖拿出來研究,隔壁桌的年輕人竟然露出驚訝的表情,好像覺得我們是古代人穿越來的,可是我認為使用紙本地圖才可能有全方位的概念,而不是完全依賴導航叫你左轉右轉。用紙本地圖的人是靠自己,用衛星導航則是靠電腦及網路。」
李清志說,現代科技讓你覺得安全,讓你更有效率,但相對而言,冒險性就減少了,旅行總是希望能有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就像到了海邊就會試去找一些可以通往海邊的路一樣,最後果然通到海邊了,這樣的驚喜會讓你記得一輩子。
「就好像到國外了解建築,了解城市,都需要先做點功課,做些調查或是讀資料,其中研究地圖就會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李清志說,旅行有幾個階段,初階是購物、吃吃喝喝,第二階段開始有一些滿足知識的體驗,再來是安靜跟休息。有些人的旅行還停留在口腔期,IG、臉書打卡都是美食及購物照片,如果沒有吃到或買到東西,就會覺得沒什麼收穫。
第三個階段比較像隨遇而安,我不一定要為了什麼目的去旅行,比較像是了探索自己,或是跟自己對話的那種感覺。
「就像這趟環島旅行,有點漫無目的,卻又想了解自己的土地,其實兩者是不衝突的,後來就變成我自己對土地的觀察紀錄,我覺得每個台灣旅人都應該將自己在台灣的所見所聞書寫下來,作為日後人們了解這個時代及台灣現狀的參考。」
「我每學期都會希望我的學生去冒險,攤開台灣地圖,每個人擲飛鏢,決定自己該去的地點,很多年輕人在大學以前從來沒有自己旅行過,我叫他去自己旅行,有些人的爸媽還是不放心。但在國外,20歲以前的壯遊很重要,因為這趟旅行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
喜歡冒險,喜歡探索,喜歡在旅程中提問、找尋答案,這樣的旅行充滿知性與感性,同時也充滿驚豔與驚喜。跟著李清志的腳步去旅行,也許不是人人跟得上他的步調,但這些充滿啟發性的旅行提案,也許真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