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跟自己的孩子說母語嗎?
有人跟自己的父母、長輩說母語,身邊也多少都能聽到在地的語言,偏偏面對稚齡孩童,就是開不了口說母語。
不只如此,愈來愈多母語流利的長輩,碰到自己的小孫子,或是別人家的孩童,卻馬上切換成國語模式,儘管是台灣國語。
這種明明熟悉的語言就在身邊,下一代卻愈來愈少人會說的感覺,宛如溫水煮青蛙,會不會等到青蛙煮熟的那天,母語就消失了?
有一群家長,希望找回過去父母自然而然跟自己說母語的情境,他們在孩子開始閱讀的時光,就陪著寶貝說母語,用母語讀故事書,為小朋友留下珍貴的母語記憶,也讓自己重溫這項美麗的語言。
簡曉娟(阿娟)就是其中一位家長,她主張「用母語飼囝(用母語養小孩)」,也讓大人自己找回小時候說母語的感覺。
阿娟是「台語路」共學團體、「牽囡仔ê手 行台語ê路」臉書專頁的公關部成員,雲林長大,到台北念書、談戀愛,婚後定居樹林,目前在家當全職媽媽照顧兩個女兒。
「我們其實就是一群想要跟孩子說母語的家長,自己摸索了一段路之後,感覺很孤單,大人之間沒有同伴可商量,小孩也沒有可以說台語的『囡仔伴(玩伴)』,於是幾個理念相近的「阿母」,透過網路相約聚會,分享「用台語飼囝」的心得,慢慢的逐漸成為一個共學團體。」
阿娟說,她其實不是一開始的那群「阿母」,她是慕名參加的後進,「2018年之後有愈來愈多人來諮詢相關問題,表示有這樣需求的家長愈來愈多,大家開始意識到說母語的重要性,但實際執行卻碰到許多問題,非常需要知道別人都是怎麼做的,所以才會成立臉書粉專,也開始有更多人知道我們在做什麼。」
阿娟表示,很多家長小時候可能會說台語,但後來因為種種因素而中斷,長大後他們想把台語經驗撿回來,同時也想以這樣的語言跟他們的孩子一起生活,但那個能力卻不見了,「我們想告訴大家,想要把這樣的能力撿回來,是做得到的。」
阿娟說,她以前不會去思考說母語這件事的重要性,直到懷老大期間,一位從國外回來的朋友帶著小孩來訪,「小孩約七、八歲左右,我以為他在國外長大,應該就是說英文,但那個孩子一開口卻是台語,讓我感到很驚訝,而且說得比我還流利!」
阿娟說,過去她很長一段時間不曾說台語,從讀書到和另一半談戀愛,都習慣說華語,但眼前這一幕卻讓她反思,人家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樣做的理由是什麼?「我就跟先生討論,人家在國外生活,卻對母語這麼有感覺,人家在外國都願意這麼做,我們在台灣沒有理由做不到。」
「我覺得就是那個機緣,讓我們更願意給孩子創造一個母語環境。」
然而有心要做,跟實際想做,卻是兩回事,「最困難就是,雖然母語是你小時候熟悉的語言,但你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說,那個語感要如何找回來?再者語言會跟著時代變化,很多新的語詞冒出來,你不見得會用母語說,對很多母語的使用者而言,會碰到的困難就是時代不同了,我們離自己童年時代有一段時間了,很多新的東西,你不知該如何用母語來表達。」
阿娟說,這對「這一輩」家長而言是一大挑戰,「我們必須把以前說母語的感覺找回來,再者對於這些新的東西,你也要能夠發揮自己的創意,進而拿來跟自己的孩子說。」
阿娟說,小孩在一歲之前都是聽別人說話,這是一段非常珍貴的時間,你一定要在這時惡補,不管是上網查字典,還是問人,「我現在如果要跟孩子說,要怎麼說?比如在路上的時候忽然想到一些事要跟孩子說,卻忽然不知該怎麼說,說繪本的時候也是,說到一半隨時都可以停下來查,要怎麼說,才能有那個台語的「氣口」,或是怎樣說才正確。」
讀繪本是一個好的開始。
阿娟說,很多人一開始會有一種想法,以為讀繪本就是直接把書上的華語翻成台語就好了,但實際去做才知道,這兩種語言本來就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所以當我們打開繪本之後,就算你是一個母語使用很長一段時間的人,你都還是要再思考一下。
「我們會鼓勵家長們,一開始先挑選字少的,圖較多的,你比較能用你的語言來說,而不會被華語的文字綁住,你可以一直重複同樣的句型給孩子聽,等到孩子較大了,可以挑字多些的繪本。」
阿娟說,遇到較多字的書,或是故事性較複雜的內容,可以事先讀過,了解故事的發展,再用自己的話說,「但你同樣不必照著華語的句子逐字逐句翻譯,而是用你自己的意思及話語說出來」。
此外,市面上有愈來愈多台語繪本,裡面的故事直接用台文寫,「你也可以參考這些繪本,看一些台文專家或老師如何傳達這些較有台語「氣口」的字句。」
另一位用台語飼囝的家長諶淑婷,曾是記者,十年前辭去工作當全職媽媽,全心照顧小孩,近年常在網路書店平台Okapi分享自己的母語經驗。
諶淑婷說,她一開始沒有想太多,也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只是覺得小孩講台語腔調很可愛,後來是覺得小孩應該自然學會這樣的語言,其實生活中還是很多人講台語,「我會希望小孩在大量學華語之前,學會一個屬於這個地方的語言。」
諶淑婷的父母是宜蘭人,後來到台北工作,她在新莊出生,家裡是台語環境,但她自己受學校教育的影響很深,加上當時電視上全部都講華語,覺得是一個比較正統、高尚的語言,反而不肯跟父母說台語,為此父親還不太高興。
直到出社會、從事新聞工作,有一次採訪一位創業家,他只會說台語跟日語,「那是我第一次全程用台語採訪,也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可以把台語講得這麼優美、流暢,而且很多專業語詞都可以用台語講,當時就意識到台語的應用程度、文化、美感,其實非常精緻。」
因為體認到台語之美,諶淑婷期待自己也能跟自己孩子自然而然的說台語,因此在兩個孩子很小的時候,都盡可能跟他們說台語。但諶淑婷坦言自己的台語程度不夠。
「原本他們在幼兒階段只要跟他們講很簡單的就可以了,像是換尿苴仔(尿布)、吃飯、吃乳、去睏,這些我都可以應付,可是當他們上小學了,生活應用的詞彙愈來愈多,而且變很難,我就在兒子念小一的時候,去考母語檢定,想說可以學到更多字彙。」
諶淑婷每天會在兒子寫功課時,陪他一起讀書,自己則專心讀一個小時的台語,「我發現台語跟英文一樣,是要花時間學習的,很多人會覺得母語要在家學,但其實一個語言要學好,真的就是要花功夫特別學,要不然就會受限於你所會的詞彙。」
諶淑婷從一開始就用台語為小朋友念繪本,而且沒有一本例外,「英文繪本我就用英文念,我記得之前也有人跟我說,又要學英語,又要學台語,會很混淆,我的想法是,其實這跟學英文一樣,學什麼就講什麼,小孩自己分得清楚。」
諶淑婷說,她和小孩之間的對話是講台語,兩個小孩則視狀況,有時和爸媽華語、台語交雜、對外則是全華語,但如果媽媽要講嚴肅的事,他們自己就會切換回台語,回到家庭的語言,「我覺得小孩很聰明,他們的語言是自由切換的」。
諶淑婷說,她不挑繪本,家裡繪本很多,只要小朋友拿來,她就會用台語念給他們聽,「除非真的很難,我就會跟他們說這我沒辦法,像那本《豆腐從哪裡來》,有很多詞我就不會,但如果是比較生活的我都會試著念念看,而且即使遇到不會的詞,我會在他們的面前用手機查,雖然他們會說『你也有不會的喔?』其實一點都不必在意。」
原本只是無心插柳,但諶淑婷發現,當小孩問大人一些政治上的問題時,如果沒有這段母語經驗,會很難討論,「像兒子上學以後就會問我,為什麼現在是『民國」?為什麼有時候又用『西元』?就得跟他解釋當年國民政府怎麼從中國來台灣;又得跟他解釋『國語』課本上的『國』是哪個『國』?為什麼『閩南語』課本寫的是『閩南語』,但念起來其實就是我們在講的台語?」
「如果之前沒有這段母語經驗,他可能會很難理解,但照著這樣的邏輯去想,他就可以去思考,原來在台灣這塊土地,有各種語言,漢人最早帶來的也不是現在我們說的『國語』,而是閩南語、客語,因為學台語的關係,小孩對台灣一段一段的歷史變化,可以很快的理解。當我跟他解釋完這些歷史,他會知道在家裡講母語是非常合理的事。」
諶淑婷說,她會希望小孩知道語言的多樣性,知道台灣真的有很多族群生活在一起,「有時我們會覺得大家對很多族群都互相不了解,吵吵鬧鬧的,但回到最根本,這個地方本來就有很多人居住,會有很多語言存在,在成長過程中理解到你應該要學會華語,也學會台語,也知道很多人在家裡說客家語、原住民語,有些人原生家庭的語言就是英語,小孩的成長過程會對不同文化比較包容。」
諶淑婷說,跟小孩說母語一定不能強迫,愈自然愈好,「你可以每天設一個時段,跟小孩宣布說,每天洗澡時間就是我們的台語廣播時間,我們開始來講台語,或是睡前的幾個小時,我們都來講台語,你們要講什麼都可以。小孩很聰明,當他們發現你會勵他們,就會很努力的去做,可是如果今天強硬要求他們一定要說,小孩子會變得很反感。」
兩個用心的「阿母」,各自用自己的堅持,用「台語飼囝」,有一天當孩子長大,不管在何處落腳,週遊哪一國,說何種語言,只要回到家中,必跟父母說童年時光說的話,那時此刻,母語之為母語,才真正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