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數世紀的中國人湧入 菲律賓文化華人影響深

今日在菲律賓,燒賣、肉包、奶茶等中式餐飲已融入大眾生活,成為日常美食的一部分。
2021/11/6
文、攝影:陳妍君

菲律賓曾被西班牙殖民333年、美國殖民46年,對菲律賓的語言、飲食和文化都有留下深遠影響。相較之下,中國雖未曾殖民菲律賓,透過近代數波華人的遷徙,對庶民文化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

中國人早在16世紀西班牙人殖民菲律賓前,就與菲律賓有貿易往來。因此,今日在菲律賓,從日常稱呼他人大哥(kuya)、大姐(ate),飲食每餐不可少的醬油(toyo)、小販扛著大桶街頭巷尾叫賣的豆花(taho),到重要節慶家人朋友歡聚所吃的大餐(lauriat),無一不是由赴菲律賓打拚的華人帶入的閩南話演變。

除了語言和飲食之外,在宗教方面,由於早年華人多自福建渡海,當地重要的媽祖信仰跟著流傳到菲律賓,與天主教聖母信仰融合。因此在馬尼拉中國城,可以看到信眾拿香拜十字架的特殊景象;八打雁省(Batangas)文化古城塔爾鎮(Taal)的聖母像,也被華人視為媽祖化身。

菲律賓華人信仰與天主教融合,在馬尼拉中國城,可以看到信眾拿香拜十字架的特殊景象。(攝影:陳妍君)

另外像是農曆春節吃年糕(tikoy)、福餅(hopia),中秋吃月餅,雖是傳統華人習俗,時至今日,逢年過節,當地超市幾乎都能看到年糕、福餅、月餅等擺放在架上。

特別的是,遷徙到菲律賓的華人還有「老僑」、「新僑」之分。

老僑、新僑的分界點,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國共內戰期間或更早之前來菲生活,甚至與西班牙人、菲律賓人混血數代的華人,被稱為「老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或者近年隨菲國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與中國關係改善,來菲投入博弈產業或經商的華人,則被稱為新僑。

許多華人在菲律賓擁有較高的社經地位,例如菲律賓國父黎薩(José Rizal)就擁有華人、西班牙、菲律賓血統;前總統柯拉蓉(Corazon Aquino)和獨子艾奎諾三世(Benigno Aquino III)都擁有華人血統;現任副總統羅貝多(Leni Robredo)的丈夫、已故的前內政部長林炳智(Jesse Robredo)也出身華裔家庭。

與新僑相較,「老僑」的華人身分認同因人而異。許多人在菲律賓出生長大,只認同自己是「華人」而非「華僑」,也就是不以僑民自居,只認同自己是菲律賓人;他們也許上菲律賓本地學校,也許上華文學校,但大多無法以中文流利書寫或溝通。

不過,隨著大批新僑湧入菲律賓,華人的華文學習需求與對中國的認同也有所轉變。

一方面,來菲從事博弈產業或經商的新僑素質良莠不齊,中國人在菲律賓販毒、詐騙、綁架等駭人聽聞事件層出不窮,不僅造成菲律賓治安隱患,也使菲律賓民眾對中國人留下負面印象。

另一方面,大量新僑湧入,為菲律賓房地產、餐飲、民生消費品、奢侈品等市場帶來新客源。許多新僑不會講菲語,甚至英文也不太流利,這催生了土生土長的華人,甚至菲律賓人的中文學習需求。

近年來,馬尼拉街頭的店舖招牌大量從英文或菲語轉變為中文。中式餐廳、超市、美容院甚至手搖飲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攝影:陳妍君)

中國成為區域強權,政經影響力越來越大,蝦皮、Lazada等電商平台大行其道下,不少菲律賓華商對中國這個「祖國」的認同度隨之增強,中式餐飲、中國產品在菲律賓市場上越來越常見。

最明顯的現象之一,就是近年來,馬尼拉街頭的店舖招牌大量從英文或菲語轉變為中文,中式餐廳、超市、美容院甚至手搖飲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不過,除了燒賣(siomai)、肉包(siopao)、春捲(lumpia)等早已融入菲律賓大眾生活的傳統美食外,暫時只有珍珠奶茶擊中菲律賓人嗜甜的味蕾,大受民眾歡迎,其他中式餐飲大多還是鎖定華人消費者,尚未擄獲多數菲國消費者芳心。

172.30.1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