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疫情切斷的連結,人類迫切的省思

疫情之下,人類社會被迫按下暫停鍵,本來習以為常的日常,都如同湖面上的倒影,被漣漪撞成破碎的畫面。
2021/6/4
文:陳秉弘/照片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台灣在5月初期開始進入疫情的高峰,許多人的心情都受到影響,無法外出和實體與人接觸的焦慮,很難擺脫。如同1年多前國際社會的狀況,疫情陰影倏忽地籠罩,灰濛濛地一片。疫情切斷了國際上的實體交流、切斷了人與人的連結、切斷了許多需要透過實體接觸的可能性。

人與人之間的感受難被虛體驗取代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今年的策展人黃偉倫說,「線上的方式還是很難取代線下、實體的刺激。」他與另一名策展人曾志偉,為了此次雙年展布展,在疫情之下難得能夠出國,飛往威尼斯當地,他們更細緻地觀察到國家之間的差異,也更深刻地體悟到,人與人之間難以被虛擬體驗所取代的感官感受。

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大會主題是「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建築雙年展策展人哈希姆.薩基斯(Hashim Sarkis)在去年決定展覽延至今年後,曾說過雖然這非他原先提問如何共同生活之本意,但這個主題卻也讓展覽的策展團隊,正面的面對後疫情時代的新局勢與可能性。

渴望移動與消費,加速資源的耗盡

黃偉倫說,他認為人類社會從這次的疫情,應該開始反思,「我們人類很大的問題根源,來自於對資源的渴望。」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也正顯示出人類的脆弱,並非一直以來的強大,也正因如此,應該要思考如何與自然界共存,與這顆星球共存,「我們渴望移動、不同程度的消費,其實都加速資源的耗盡。」

黃偉倫說,人類需要很多的感官刺激,「人跟人的交流,那樣實體接觸的觸感是很難透過科技發展取代的,應該是這次疫情中對人類最大的打擊。」黃偉倫認為線下的接觸,是情感積累重要的媒介,「那還是最為直接、最為快速的吧?當完全不認識一個人的時候,透過實際的見面,可以感覺到他所有眉目的舉動、姿體的表現,我覺得那是人類很特別的一部分。」

確實,如同記者的採訪工作,因為疫情被迫中斷實體的接觸,改為視訊、電話的方式溝通,但那種見面後訪問的溫度,卻怎麼樣都無法在數位音訊系統播出的聲音中感覺到。

人類被迫隔離,思索發展是否太霸道

曾志偉說,國際社會對於病毒的存在,已經適應了一年多,這次展覽中他也看到很多國家的團隊,從跨越國家界線的視角,觀看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這個災難,「他們以更開闊的視角觀察社會因為疫情所產生的質變,做出了不同的陳述。」他說,病毒將人類囚禁在一個區域中,讓人類被迫隔離了起來,這是20世紀後相當少見的狀況,這次疫情,確實很值得重新去省思,到底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不是太過快速、霸道。

黃偉倫和曾志偉,從威尼斯回來後,都進入了隔離生活,在那樣的生活中,他們都做了各自的準備,如同整個社會裡的人一樣,都被迫準備著,迎接疫情之後新的世界。 

主題照:黃偉倫、曾志偉此次為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訂下主題為「台灣郊遊」,藉此探討人與自然共存的命題。(國美館提供)
172.30.1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