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隱身在寶藏巖的夢想孵化器 作家小野校長兼撞鐘

培植電影技術人才從實驗教育做起,扎根、播種的事不能等。
2021/5/21
文/陳秉弘,攝影/王飛華、鄭清元,影音/蔡明珊、賴麒元

「我還能做的、最能貢獻的,就是我過去的經驗。」在電影界、電視圈、文壇都有讓人無法忽視成就的小野,現在是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的校長,他帶著一群滿腔熱血的老師,希望能夠將長年累積的影視經驗、資源,傳給新世代的年輕人,為過去沒人在意的台灣影視技術教育打下基礎。

當實驗教育遇見影視技術的碰撞

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機構是一所以高中階段實驗教育為主的教育機構,課程核心圍繞在影視音的技術,在官網上的介紹很簡單,「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Taipei Media School,簡稱TMS)在2016年9月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創立,位於公館寶藏巖藝術村內。」並且強調,不在意入學學生的國中會考或是在校成績,只要對於影視音技術有興趣,都有機會可以入學。

小野說,他現在能做的,就是把過去在影視圈累積下的經驗,傳承給新的一代。(攝影:王飛華)

小野回憶,這所實驗教育機構成立,經過一番波折,當時發起的前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就是希望能夠做好影視技職教育,「是倪重華說服柯文哲市長,要辦這樣的實驗教育,要的不是編導、也不是演員,而是技術人才。」小野說,台灣現在的教育體制中,關於影視音的教育,往往都是表演、創意,「沒有人專門訓練剪接啊、攝影啊、錄音等等的技術。」

這所學校圍繞在3個核心,小野說,「一個是職業教育、一個是影視技術,另外一個就是實驗教育。」但這3件事,其實彼此有點矛盾,小野解釋,影視技術的培養,過去都是師徒制,很嚴格,學生沒有什麼自由,是紮實的訓練;技職體系的學校也是,為了就業,必須要讓學生能夠專注地學好技術。

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成立在2016年,位於寶藏巖,是相當開放的教育環境,希望透過實驗教育的方式,培養對影視技術有興趣的年輕人。(攝影:鄭清元)

但是實驗教育,標榜的是選擇、是自由,讓學生能夠挖掘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所愛、所嚮往的道路,「這個學校其實有一點浪漫,沒有想太完整就開始,所以有點矛盾。」小野說,一開始經歷很多困難,課程如何安排、如何與家長溝通、學生升學或是就業,都是許多人提出的疑問。

「我覺得這所學校,選址選得最正確。」小野笑說,寶藏巖裡面,有藝術村、有居民,環境很特殊,對於實驗教育其實很好,「好的認為太棒了,不喜歡的認為不像學校,因為太大了。」小野說,當時倪重華下台後,他被推出來擔任校長,就非常滿意學校的地點。

「我本來不想做,但後來想一想,想到二、三十年前,侯孝賢跟我說過一句話,他電影拍一拍,最想辦的就是電影學校。」侯孝賢後來在金馬獎辦了金馬電影學院,小野想,那他接手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也是另外一種傳承,因此開始了從2016年至今的教育之路。

侯孝賢希望能夠成立電影學院,小野也受到他的影響,現在正走在這條路上。(攝影:王飛華)

向下札根 走出不一樣的新時代

「很多事都很困難,包括師資、包括設備,都是一邊做一邊想辦法。」包括預算、經費,都需要去勸募,小野說,辦學真的不容易。

小野在這個學校中,雖然是校長,但他說,其實自己比較像志工,「我會去參加開會,討論課程,但是決策不在我。」小野解釋,學校中共有8名專任的教職,包括3名行政人員以及5名專任老師,他們會共同做出決策,決定課程設計的走向,「我最大的功能可能就是提供姿璇,提供我在這個行業中的人脈。」小野舉例說,比如帶學生去參觀電影劇組的工作、看戲劇表演、參觀工廠,「學生需要實習的時候,我也會介紹工作給他們,我的工作大概就是這樣。」

學生在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能夠以自己的興趣、喜好決定想要選的課、上課的時間,有很大的自由。(攝影:鄭清元)

成立至今已經走過5年的時間,畢業了2屆的學生,第3屆的畢業生今年也即將離開學校,升學或是就業。這幾年間小野發現,這樣的實驗教育,其實反而讓很多學生把路走寬了,「我們的策略就是學生可以選擇要修的課,有必修有選修,選課的方式甚至比大學還自由。」如果這一屆的學生很多人喜歡音樂,就把音樂課程加重;很多人喜歡做動畫,就把動畫課程比例增加,小野說,選擇的方式很多元,甚至可以提出自學計畫,在家或是進入實際的職場中實習,來換取學分。

「所以我很難形容它(實驗教育)能給的結果。」小野說,畢業生有的直接就進入了職場,開始在影視產業的工作;也有選擇繼續升學,透過不同管道進入大學就讀;也有人出國留學,「但他們的能力已經差不多可以到產業的水準,以他們三年的時間訓練,進到產業不太難。」

小野認為,在影視音教育機構三年的訓練之下,學生畢業之後,其實都有直接進入業界工作的能力。(攝影:鄭清元)

小野再舉例,有人畢業就跟著院線片的劇組開始工作、也有人直接進入經紀公司就職至今、甚至有還沒畢業就已經替當紅的戲劇作曲的創意人才,「如果學生不要大學的學歷,直接進到這個產業,我想他只要做個五年、十年,一定會比很多大學畢業生還有競爭力。」

但是最難能可貴的,小野認為還是自由,實驗教育給出了體制無法給予的自由與自主,「學生有的一來就會覺得說,怎麼比在體制內讀書還要累?因為我們把決定權給了他,但是在體制內不是,是別人幫他決定。」小野笑了,他說,這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在青春期這三年,經歷了自由的生活,還能真的學到東西,這不容易,對一個人的人格養成,也有重要的影響。」

在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中,學員能夠依照興趣、專長,選擇想要發展的學習道路。(攝影:鄭清元)

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小野認為很多層面上,已經超越一開始辦學的意義,給學生、家長以及老師許多不一樣的嘗試,「也已經開始將影視音教育向下札根。」小野說,他還能做的,就是將長年所積累下關於失敗與成功的過程,傳承給新時代的人們,看著他們向前走,迸發屬於這個時代的燦爛花火。 

主題照:位於台北市寶藏巖的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是一所結合影視、技職教育與實驗教育的新型教育機構。(攝影:鄭清元)

小檔案 

小野

本名李遠,1951年生於台北市,以多元的身份活躍於影視藝文圈,包含作家、編劇、電影人、電視人等身份。曾經在中央電影公司服務,期間參與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文學作品以散文作多,作品類型亦涵蓋小說、童話、電影劇本,至今合計已經超過一百部。

172.30.14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