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二○是呂紹嘉擔任NSO音樂總監的最後一個樂季,二○二○下半年起,他轉換身分成為藝術顧問,協助NSO的新樂季規劃。他說自己:「從更客觀的角度來評斷曲目和音樂家,因此今年的曲目少了點主觀意識,但曲目品質不變,而演出水準與精采度亦不變。」NSO的新樂季以「傳承與發揚」為核心,將以「斯特拉溫斯基」、「貝多芬」、「斯拉夫」民族樂派及「國人作品」等四個軸線貫穿,一樣邀請多位明星音樂家與樂團合作,星光熠熠,令人期待。
二○二○年,對許多行業來說都是一個充滿挑戰一年,活躍在舞台上的藝文界,更是備感艱辛。這段期間,表演藝術團隊紛紛以各種形式撫慰人心,國家交響樂團(NSO)也利用線上演出與觀眾交流。在面對後疫情時期的此刻,慶幸著台灣樂迷能夠自由欣賞演出之際,指揮呂紹嘉也由音樂總監的職務轉為藝術顧問。
過去的十個樂季,他對於節目規劃總有整體的思考與堅持,如今轉換身分,他一樣用心安排,卻能夠從「更客觀」的角度設計。他表示:「現在,我則是從更客觀的角度來評斷曲目和音樂家,因此今年的曲目少了點主觀意識,但曲目品質不變,而演出水準與精采度亦不變。此外,也因我的指揮場次減少,讓觀眾能認識更多客席指揮家。在亞洲,古典樂算是較為年輕化,常常會在音樂會看到年輕的觀眾。對我而言,不論是成熟或年輕觀眾群,古典樂是愈陳愈香,需要每個年齡層的回饋。」
綜觀整個NSO的新樂季,以「傳承與發揚」為核心,用「斯特拉溫斯基」、「貝多芬」、「斯拉夫」民族樂派及「國人作品」等四個軸線穿梭整年樂季。
二○二一年是斯特拉溫斯基逝世五十周年紀念,作為廿世紀現代音樂的傳奇人物,他的開創性及啟發性對後世都有巨大貢獻。呂紹嘉認為他的作品大致可分為兩方面,一個是早期的三大芭蕾舞劇,另一個就是之後的「新古典主義」。因此,《火鳥》、《彼得洛希卡》及《春之祭》這三大話題性的作品,及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作品《大兵的故事》及《普欽奈拉》等都將在樂季中呈現。
延續上半年「貝多芬」誕辰兩百五十周年的主題,承接德、奧系統的根源,因此從貝多芬一脈相承下來,布魯克納、馬勒的經典作品,全是樂季不可或缺的曲目。雖然斯特拉溫斯基與貝多芬風格看似迥異,但在「新古典」的範疇下,前兩者主軸相互輝映。
第三個「斯拉夫」民族樂派中,德弗札克、蕭斯塔可維奇、拉赫瑪尼諾夫等獨具風味的樂曲也相當多。即使與德、奧根本的脈絡已有距離,但細看這些作曲家的走向,都是從傳統出發、藉由這根基讓自己民族語彙脫穎而出者。
最後不容忽視的就是「國人作品」,除了擅於介紹少見卻精采的曲目給國內聽眾外,呂紹嘉更用心挖掘國人作曲家、委創新作、提供發表舞台。近年來NSO更與客家委員會合作原創樂曲,搭起平台並演出錄音,因此今年,中生代知名的台灣作曲家如李元貞、林京美、顏名秀、陳可嘉等,也將各自以客家為元素創作,讓交響更增添在地的鄉土之聲。
從開季音樂會起,《魔法師的門徒》、《達芙妮與克羅伊》與齊瑪諾夫斯基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的揭幕,直接或間接呼應著樂季的四大主軸。新年音樂會曲目依往例排除大眾化,以拉赫瑪尼諾夫的《鐘》作為主題串接人生故事。
在這重要的時刻,呂紹嘉總是賦予它更高、更深層的意涵,「不是只有圓舞曲,而是可以帶來反思。」讓新舊年交接之際不再是火花式的慶典。而樂季壓軸的歌劇,是樂迷每年最為期盼的大戲。本樂季即將推出的,是威爾第在將近八十歲所創作的唯一喜劇《法斯塔夫》。呂紹嘉感性地說:「劇情進展到最後是一個大合唱,說著『人生不過是一個玩笑』,那是個帥氣、瀟灑步下人生舞台的終結。」
整年度裡,NSO安排了為數眾多的明星與樂團合作。重量級的音樂家有指揮史拉特金(Leonard Slatkin)、桂冠指揮根特.赫比希(Günther Herbig)、男中音湯瑪斯.漢普森(Thomas Hampson)、鋼琴家史蒂芬.賀夫(Stephen Hough)、尤森兄弟(Lucas & Arthur Jussen)、作曲家暨指揮魏德曼(Jorg Widmann)與譚盾、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還有旅美指揮陳美安和莊東杰、華裔大提琴家楊文信、小提琴家黃海倫等,以及澳籍華裔的網紅團體「雙琴俠」等。
今年,NSO也邀請了新生代的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擔任駐團藝術家,曾獲瑞士汐昂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及美國費雪獎的他,於二○一七年獲得林肯中心新銳藝術家獎,在首度於林肯中心登台後,《華盛頓郵報》讚許他「絕對是一位具備良好條件,擁有遠大演奏生涯的藝術家。」身為獨奏家的他對室內樂多有鑽研,預期將為樂團注入嶄新風貌。
強檔節目令人引頸期盼之外,由於本年度樂季期間樂團也肩負著找尋新任音樂總監的任務,因此千萬別錯過首屈一指的客席指揮,因為場場音樂會都將是他們卯足全力、使出渾身解數的揮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