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讓國家文化力 帶動國家的品牌力

訪文化部長李永得談後疫情文化振興
2020/7/4
採訪:黎家齊、吳垠慧/文字整理:吳垠慧/攝影:林韶安

繼四月底陸續展開「藝文紓困1.0」、「藝文紓困2.0」計畫後,迎接「防疫新生活運動」的此時,文化部在行政院的三倍券外更加碼了六百元「藝FUN券」,文化部長李永得期待藉此為文化產業創造五十億商機,若能搭配三倍券,更主觀期待兩百億的可能性。在思考後疫情可能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因應之道外,打造台灣國際品牌的辨識度,將台灣文化的能量帶上國際本就是文化部的長期目標,李永得表示:「一個國家文化力的強盛可以帶動國家品牌力,這可能是其他產業無法達到的。」

為協助台灣藝文產業度過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文化部三月十二日正式公告《文化部對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影響發生營運困難產業事業紓困振興辦法》,近四個月完成了「藝文紓困1.0」、「藝文紓困2.0」兩階段審查,七月下旬將開啟振興計畫:發行六百元「藝FUN券」共兩百萬份,為行政院三倍券之外,文化部加碼推出的挺藝文振興方案。

文化部紓困振興總預算計52.2億元。四月底公布「藝文紓困1.0」共收取7,804件申請,核定7,605件(自然人4,153件,產業3,452件),已動支金額10億1,549萬元。「藝文紓困2.0」範圍涵蓋藝文事業員工、自雇者等,五月四日至六月十日止(唯「艱困事業」至七月卅一日止)已收取一萬六千餘件申請(據六月十八日的統計)。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改變人們的生活,也衝擊百業寒冬乍臨,藝文產業向來「興於百業之後,衰於百業之前」,而今台灣社會逐步解封,但在緊縮的經濟情勢下要如何在「後疫情」突圍振興,考驗著新任文化部長李永得。 

李永得表示,文化部的長期目標是要打造台灣國際品牌的辨識度,將台灣文化的能量帶上國際,為此就要先建構環境和健全產業生態鏈,政府需扮演協助者的角色。

Q:今年上半年受疫情衝擊,表演藝術活動幾乎停擺,六月七日台灣社會解封,各場館準備迎接觀眾回流,文化部如何協助表演藝術工作者返回舞台?

A:五月廿日我上任當晚,召開第一場會議,就是了解紓困計畫的執行狀況,及其是否符合文化界需求,而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同意文化部提出的「文化場館藝文活動開放辦理原則」後,五月廿四日也在國家音樂廳舉辦藝文新生活運動試辦場NSO「管弦織音」音樂會,除了「公視+」線上直播,也開放五百位觀眾入場,包括前部長鄭麗君、國表藝董事長朱宗慶和我,都出席了這場音樂會。六月社會解封後,我們取消人流管控,大小場館也開啟售票。目前國外藝文工作者來台還是有境外管制,對此我們也曾與指揮中心商討。

不管疫情如何,文化部還是站在協助的立場,讓藝文團隊盡快恢復正常演出,只不過,在疫苗還未成功產出前,演出還是會受限於高規格的防疫措施,包括觀眾要戴口罩、與表演者之間保持距離等,我們希望兼顧經濟復甦和防疫安全,也可能採用線上或虛實並行的方式演出,縱使是線上表演,也必須要有會員或購票才有權限觀賞。也許類似的形式會成為表演藝術的未來趨勢。

Q:台灣現階段抗疫有成,但不免擔憂第二波疫情發生,境外開放是否有疑慮?

A:國際疫情尚未趨緩,台灣已逐步在開放,因此我們還是依循指揮中心的運作機制:在機場接受檢疫,然後居家檢疫或隔離十四天,沒有問題才能進入社區。台灣境外移入的案例多數是在機場檢驗出來,證實台灣這套機制是有效的。

Q:文化部祭出振興計畫,率先發行「藝FUN券」,試圖以此為引流,將行政院三倍券的能量導入藝文產業,請問計畫將如何進行?之後是否還有其他規畫?

A:「藝FUN券」將從七月廿二日開始發行,此前,有三天的時間可預先下載APP(規劃是七月十八日至廿日),文化部備有卅三部主機,毋需擔心下載瞬間爆量當機。行政院長蘇貞昌很關心這件事,行政院會報時也提出這點擔憂,特別指派政委唐鳳協助指導,政委給予同仁很好的建議,也就是採取「口罩模式」:三天預先下載APP。倘若「藝FUN券」領取超過兩百萬份,就由抽籤決定,抽中再簡訊通知。之前因口罩網路預購,政府已發展出一套有效率的操作模式。

「藝FUN券」之後,文化部針對弱勢族群推出補強方案,包括年長者、國中生、身障者等使用手機較不順暢的族群。這個方案會跟四大超商合作,已在洽商規畫當中,屆時使用健保卡即可,確保一人一份原則,預計七月底、八月初推出。

在「藝FUN券」發布的記者會上,李永得與藝文團體代表一起拿著標語牌留影,期待藝文活動能夠從此振興。

Q:疫情突如其來,打亂所有計畫,現階段主要政策是否首重疫情振興?

A:現階段當然以疫情為優先。這次疫情帶來很大的傷害,未來也很多事情會因此改變,不只是文化界,國際經濟情勢的發展都受到影響。文化部也在思考後疫情可能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因應之道,同時,文化部的長期目標還是要打造台灣國際品牌的辨識度,將台灣文化的能量帶上國際,為此就要先建構環境和健全產業生態鏈,政府需扮演協助者的角色。接下來,文化部會以「政策導向」、「國內外生態系對接」及「外館在地計畫」三層次構成的「國際文化交流系統化策略」,促成藝文生態系接軌國際。

Q:「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北中南三大劇場已臻完備,此外,在前瞻計畫帶動下,也讓地方中小型場館軟硬體升級並導入專業治理,打造「藝文發展生態系」,接下來文化部是否會再延續?

A:文化部會再爭取「前瞻預算2.0」延續辦理,持續支持地方展演場館的軟硬體發展及專業升級需求,同時引入社會參與,結合文化體驗教育、媒合團隊駐館、地方傑出團隊和在地藝文特色等計畫,鼓勵縣市及民間投入文化體驗教育,讓人才在地扎根,也培養藝文消費人口。

台灣文化資源長期分布不均,我出身高雄,非常了解這種情況。中南部也有不錯的團隊,相對來說比較缺乏演出機會,之前我在客委會扶持客家表演團隊,客家團在北部不少、南部卻沒有,南部真的沒人嗎?的確人比較少,因此,當有人有興趣和決心,我就願意支持,鼓勵他們與專業人士合作,協助服裝、場景、美術等讓整體品質提升、表演創新,只要用客語演出,才能讓觀眾不限定於某個族群。例如:林生祥,就是我心目中成功的範例。他用客語唱出對土地的關懷,但歌曲題材已經走出美濃,不需要跟隨流行也能走出自己的風格。有次他辦演唱會,三千張票兩天賣完,我去現場看,觀眾很多是年輕人,我們都知道,客家表演大多是自己人在看,而且年紀偏長,這是問題所在。音樂最大的好處是語言不一定是障礙,客家歌手羅文裕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在西門町吉他自彈自唱,一開始用韓文,大家都圍上來稱讚很好聽,接下來他用客語唱,觀眾就走了,這就牽涉到文化定調。

坦白說,歌好不好聽很主觀。過去我們認為韓國不如日本強,經過幾十年努力,韓國的文化力逐漸塑造出來了,韓流在許多國家造成轟動,連帶韓國產品的位階被提高,也帶動韓國的經濟,證明一個國家文化力的強盛可以帶動國家品牌力,這可能是其他產業無法達到的。

國家兩廳院響應文化部政策加碼推出優惠活動。

Q:《文化基本法》已通過,當中保障藝文工作者的生存與工作權等細則制定備受關注,尤其經歷這次疫情之後。文化部是否會延續完善?

A:《文化基本法》通過,即擬定「落實文化基本法分工盤點表」據以推動,文化部預定提出《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增訂「勞動權益保障」專章,包含促進文化藝術工作者參加社會保險、強化職業災害保障、訂定契約指導原則、加強勞動資訊宣導及法律諮詢、提供急難協助等內容,強化對藝文工作者的生存與工作權保障。

Q:文化部是否會再召開全國文化會議?

A:我接任文化部長後,最重要的不是說我要做什麼,而是傾聽文化界的意見並彙整各方需求,因此,全國文化會議很重要,而且依據《文化基本法》第廿二條規定,文化部每四年要召開全國文化會議,廣納各界意見,檢視過去成果、研議未來發展事務。最近一次全國文化會議二○一七年九月召開,會再規劃下一次大會。

172.30.1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