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將音樂變成可觸摸的藝術品:「卡帶專門店waltz」角田太郎

角田太郎放下原本音樂銷售企劃工作,於2015年8月成立世界上第一家卡帶專賣店。
2020/7/3
文:秋刀魚編輯部/攝影:Ryo Yokoo

抵達地鐵中目黑站,揮別形塑東京風格的時髦街區,蜿蜒走上住宅巷弄,Y字型的岔路引領著人們推開「waltz」的大門。彷彿穿越時空的錯置,所聽所見都讓人掉回80年代的光景,總有這麼一首歌,打動當年曾經執著於A面與B面轉換的卡帶情懷。很難想像在這個音樂受數位衝擊的時代裡,曾經伴隨許多人成長的卡帶音樂,竟沒有一家專門店,放眼世界,一家都沒有。

因為世上絕無僅有 所以說什麼也要去做。曾在日本Amazon的CD與DVD影音販售策劃工作14年,角田太郎是公司內少數待超過10年的主管級員工,旁人看似順遂的生活,在他心中卻略顯「厭倦」,「趁自己頭腦還清楚時,挑戰一下人生。」角田太郎放眼望去,房間內超過萬卷卡帶像是召喚著他,想起,即便遠渡美國,仍未看過卡帶專門店,「我從不知道是否會成功,但我堅信如果開了一家卡帶店,必定注目的焦點、引起話題的大事。」

上千張卡帶是店主角田太郎收藏的一部分,不同時期會輪流展示、販售,因此每回到訪都能遇見不同的專輯。

慢速倒轉40年前,角田太郎出生於日本大量吸收接觸西洋搖滾樂的年代,當時音樂排行榜節目影響力甚大,不僅是追求流行樂的平臺,更是進一步接收海外音樂的管道,「當年聽著收音機錄音,做成自己重複聽誦的專輯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反觀今日半數踏入waltz的客人,從未經歷過對音樂如此珍貴的時代,甚至不曾親手體驗卡帶「倒帶」的等待過程,音樂伴隨著科技進化所產生的時代差距,讓waltz的存在賦予了比「販賣專輯」更重要的意義。

從線上網路服務前端的Amazon,到復古體驗的實體卡帶店,角田太郎追逐職場超過20年的網路世界,卻在自己「當家」時完全捨棄。不使用網路宣傳、開店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布營運日,反其道而行地默默開店,縱使當時身邊全是反對聲浪,無人看好其「商業模式」,營業1個月後,竟迎來世界各地的採訪,累積至今超過250件報導,成為所謂音樂迷指定前往挖掘市面上稀有的卡帶。

店內7成二手卡帶,另外3成是新品,看似不高的新專輯比例卻悄悄透露著「卡帶又重新流行」的信號,當年覺得「卡帶還要翻面,很遜!」的聲音,逐漸變成「天啊!有出卡帶版本太酷了。」角田太郎隨手拿起店裡來自英國的專輯,邀請藝術家特別繪製的封面,讓人直覺感受到音樂與設計的融合。「其實音樂是有形狀的。」角田太郎形容,在比名片大一點的長方形範圍中,歌手、創作者要如何展現期音樂的性格,在有限卻無限制的形體上發揮最大值,「對我而言,每一張卡帶,就是一張藝術品。」角田太郎建構出日本成為世界聚集卡帶的發信地,更重新讓世人摸得著音樂的形狀。

不只卡帶、黑膠,包括二手雜誌與可供拷貝的空白錄音帶也能在店內一次買足,體驗實體閱讀與聽歌的享受。

時代是個迴旋,隨著潮流終將回到岸上,所謂「復古流行」是許多人對waltz的第一印象,角田太郎卻反駁,「卡帶不只是一種懷念,而是讓音樂更加實用的方式。」2015年後,越來越多獨立樂團選擇製作卡帶專輯,不只是作為藝術品,更是讓經濟能力不夠強大的樂團能節省成本,比起壓CD,卡帶更能降低製作門檻。許多人會誤以為角田太郎抗拒數位音樂時代的洪流,他卻說,「如果我現在是個中學生,我也會選擇聽線上音樂,因為這是最便宜且快速大量貼近音樂的管道。」但隨著年齡增長,人們開始會從便利商店、吃到飽,轉向精緻的美酒品嘗、美食鑑賞,比起線上串流的「聽到飽」,現在選擇聽黑膠、卡帶音樂,「是奢侈的享受。」毫不否定任何聽音樂的模式,角田太郎的音樂觀,只有願意聽和不聽音樂兩種考量,其餘的都是當下貼近音樂的選擇。

除了實體卡帶外,店內也販售手提、攜帶式錄音機,提供沒有機器聽取卡帶的客人購入。

「其實卡帶永遠不會成為聽音樂的主要媒體。」角田太郎還是一如往常的不苟言笑,卻認為無論哪個年代終究會有著喜歡卡帶的粉絲,就算數位時代、卡帶也不曾消失。角田太郎的理論,建構在人們聽音樂的嘗試上,「與其計較使用什麼載體,更重要的是能否讓年輕世代繼續喜歡音樂。」為了讓下一代能持續聽音樂,就必須做出讓人想聽的歌曲,「這是我們上一輩人要努力延續的音樂信念。」從載體到內容,角田太郎的音樂觀,早在他離開舒適的網路世界時,就肩負起「讓人們愛上音樂」的使命,雖然不是音樂家,卻在音樂這條道路上,成為了最重要的拓荒者,不斷讓各種年紀的人,在waltz受到音樂的召喚,以音符填滿生命的樂章。

本文出自《秋刀魚》第21期主題〈大人的學校〉

172.30.14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