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尹錫悅戒嚴風波 看韓國人的示威文化
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2017年1月,總統蔡英文出訪中南美洲,濃濃台灣味的伴手禮中,前輩畫家郭雪湖的〈南街殷賑〉黃金複製畫,贈給了瓜地馬拉總統莫拉雷斯(Jimmy Morales)。
市井小民如我,想要看到〈南街殷賑〉,或許義美食品的大稻埕禮盒外包裝是個可能選項。郭雪湖以戲劇化手法描繪1930年代迪化街霞海城隍廟口的中元普渡,飛舞的旗幟與林立的招牌動靜相映,搭配著洋樓與擁擠人群,敏銳地以畫筆勾勒歷史日常,構圖嚴謹,繁中有序,一幅畫繪出近百年前的繁華。
現在的迪化街與南京西路交接附近,地名叫做「鴨寮仔」,日治時代1922年台北市街改正,定名為永樂町,約莫以霞海城隍廟為中心的迪化街範疇就是當時的南街,亦是永樂町最精華地段。
昔時基隆河與淡水河交界處叫做「河合町」,是大稻埕的邊緣,郭雪湖在此出生,在此習畫,開展了他的繪畫生涯,這裡是他的原鄉,也是他多年離鄉背井,後長住舊金山安養天年之時最常錯認,也最懷念的家鄉。
「南街」是今日的迪化街,「殷賑」則是取日語中「熱鬧繁榮」之意。〈南街殷賑〉中,霞海城隍廟就在右下方,作品右邊的「乾元」中藥行,至今招牌依舊雪亮,持續營業;「乾元」中藥之後就是知名的「寶香齋商行」。
根據郭雪湖描述,寶香齋是當時台北城最高級的糕餅店,因著與寶香齋二代的同學關係,郭雪湖經常到寶香齋2樓玩,他墊著腳尖從寶香齋2樓的窗戶望出去,畫家之眼看到整條南街又是不同景象,「萬生商行」、「大甲帽子」、「黃裕源布」、「高砂木瓜糖店」、「体天宜計時店」等等招牌,都像是美好的召喚;附近霞海城隍廟香火鼎盛,「中元大賣出」誘人的折扣彷彿甜蜜呼喊,成為〈南街殷賑〉裡迷人的有聲有色。
拍攝電影「大稻埕」的導演葉天倫說,第一次看到時,「感覺到一股魔幻寫實的力量,勾起我們的想像。」
〈南街殷賑〉以台灣人視角出發,描繪生活節慶日常,1930年在「台展」中得獎,這幅國寶級畫作目前收藏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已是鎮館之寶。
早在1908年,原名郭金火的郭雪湖出生台北大稻埕,童年家境清苦,2歲喪父,由母親陳順帶大,當時陳順隻身帶著3個小孩謀生,生活不易,郭雪湖又是家中唯一男丁,自然備受重視。
1917年就讀日新公學校,小學3年級因導師陳英聲啟蒙而開始練習水墨及水彩技法。日新公學校畢業後,成績優異的郭雪湖考入台北州立工業學校(台北工專,後改制為台北科技大學),因興趣不合,休學在家。
98公分乘以44公分的長卷,上頭有著一隻高壯挺立的公雞,尾巴黑色如柳枝,彷彿能動:雞身筆觸結實,胸前金黃色羽毛閃著光,眼神銳利往回頭看,炯炯如有神;畫作上方則有花葉棚架,紫色牽牛花錯落蔓延,生意盎然。望右上方一看,淡淡童稚的鉛筆筆觸寫著「12歲郭金火繪」,左側還落了印。
12歲就有如此造型能力,整幅畫作意境外還有些雅趣,讓人眼睛一亮。
陳順私下拿郭雪湖畫作給蔡雪溪看,促成郭雪湖與蔡雪溪的師生緣。1924年,郭雪湖進入蔡雪溪畫館拜師,給了畫名為雪湖,先從國畫開始。郭雪湖從未進入美術科班,但他在畫館學到許多理論與實務的結合經驗,他也與同拜蔡雪溪門下的任瑞堯(雪涯)相當投緣,二人經常相約寫生,到圖書館讀書,分析古代畫論,郭雪湖也更了解一幅精彩作品的構圖分析、比例配比與作畫意境,補上了他從不曾在美術學校學習繪畫理論的空白。
郭雪湖的美術才華被挖掘之後,陳順能不受當時一般觀念影響,全力支持兒子的美術之路,除了撿菜葉、幫人織毛線之外,也為郭雪湖找尋良師。當時繪畫顏料都須進口,價格極貴,據說買顏料的錢攢起來都可以買樓,但是陳順卻願意去借貸,無條件支持郭雪湖尋找資料,沉澱畫思,隨蔡雪溪學裱畫,學繪圖,朝創作之路前進。
也因為得來不易,郭雪湖對於藝術生涯兢兢業業,1927年以〈松壑飛泉〉與陳進、林玉山等人以20歲青年才俊之姿入選首屆「台灣美術展覽會」,日後被稱為「台展三少年」。隔年郭雪湖再以〈圓山附近〉入選第二屆台展「特選」,之後連續10年入選,直接被列為「免審查」的最高榮譽。整個日治時期共16屆的台、府展,郭雪湖不曾缺席,屢獲特選、台展賞等,資歷極為完整。他的特色是用現在被稱為膠彩畫的岩彩畫、細密畫,帶起「雪湖派」風潮,在日治時期獨樹一格,奠定藝術地位,堪稱台灣畫派先驅。
之後,郭雪湖除擔任多年東洋畫部評委之外,戰後初期,受聘為長官公署諮議,與楊三郎等人籌組「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擔任「台灣全省學生美術展覽會」審查委員及「台灣全省教員美術展覽會」顧問等,乍看順遂。
不過至今,一般人對郭雪湖的理解不外「台展三少年」的英氣煥發,再不然就是外交重要伴手禮的〈南街殷賑〉,但這都是郭雪湖30歲左右的英雄出少年。
照理說,郭雪湖應該早就廣為人知,但事實上並沒有。
台南市美術館董事長黃光男表示,年少時研究美術史,根本沒有提到「三少年」;後來本土化研究興起,史料陸續出土,台灣本土藝術家才開始被大家了解。黃光男說,大家熟知林玉山與陳進,對於郭雪湖並不算熟悉,這與郭雪湖有一段時間不在台灣,旅居日本,最後定居美國有關。黃光男講的,正是郭雪湖離開台灣到日本發展的1964年。
1964年,56歲的郭雪湖為了生計離開故鄉台灣,到日本尋找機會,沒想到這一別就是23年,直到1987年才因為辦展,再次踏上故鄉。
要讓一個矢志創作的人離開母土,離鄉背井,若非重大原因,郭雪湖不可能、也不會選擇飛往日本,重新開始。究竟為何郭雪湖有了人生這一段超過20載「不在台灣」的時光?
回到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當時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諮議的畫家楊三郎與郭雪湖,有鑒於日治時期台灣大型美術展覽會「府展」因戰事蔓延到台灣而中斷,如今戰爭結束,擬恢復美術展覽會的設置,於是向當局建議籌辦「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獲准。
1946年10月22日,第一屆全省美展於台北市中山堂舉行,分為國畫、西畫、雕塑三部,據說當時代理總統蔣介石與宋美齡來台,也盛讚郭雪湖的畫作。然而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開始了正統國畫論戰,郭雪湖的膠彩畫被國民政府官員視為日本畫,藝術地位大降,可說是對本土派台灣畫家的壓抑。
藝術地位低落「被邊緣」,這代表著郭雪湖畫作乏人問津,家中經濟逐漸拮据。
小兒子郭松年在「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寫道,父親是「日式嚴父,小時候都會怕。父親的畫室在閣樓,當時他的畫在台灣愈來愈難賣,脾氣很暴躁。我們只要聽到畫室裡有劈哩啪拉的聲音,就知道他在撕東西,甚至會撕內衣,最好不要去打擾他。」
1955年,郭雪湖決定放棄省展諮議這份收入穩定的工作,主要是因為辦省展時一直受到外力介入,曾有自稱國民黨康樂部隊美術部門的人,掏槍威脅要求入選;也有官員私相授受,安插關說讓不夠格的人來擔任評委,這都讓郭雪湖內心難平。
郭雪湖不為困境低頭,也不迎合潮流作畫。1964年,郭雪湖藉赴日考察之名,決定留在日本。由於「台展」名聲在日人眼中不如「帝展」,在日本發展的郭雪湖一開始也非順遂。郭松年說,父親沒在日本念過書,其實很難打進日本藝文圈,經濟壓力大到晚上畫完畫之後,到早上連顏料都還沒乾,就急著拿畫出去賣。郭雪湖後來受到親戚與華僑協助,生計逐漸穩定。
郭雪湖一家人都投身藝術,妻子林阿琴是畫家,大女兒郭禎祥長年在台投入藝術教育,大兒子郭松棻是小說家,三女兒郭香美、小兒子郭松年也是畫家。1971年,郭松棻因在美參與保釣,被點名為共匪特務列入黑名單,
郭雪湖思考,當時他在日本發展,郭禎祥、郭松棻、郭松年在美國求學工作,林阿琴和其他女兒們在台灣,聚少離多。郭雪湖回憶起228及白色恐怖時期好友畫家陳澄波、作家呂赫若死後,全家仍遭監控,決定舉家赴美,直到1987年解嚴後才因辦展返台。
從1987的「郭雪湖近20年作品展」,1989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郭雪湖──浸淫丹青70年作品展」、1992的「臺灣風物系列個展」,還有與結識超過一甲子、情同手足的陳進與林玉山,在1987年到1997年間共同辦的3次「台展三少年」聯展,一直到1998年父親口中的「阿進姐」離世為止,郭雪湖透過畫作應答故鄉人們對他的好奇,讓大家重新認識從「少年」之後飄泊海外,一路走來的藝術軌跡。
為郭雪湖寫自傳「望鄉」的郭松年表示,晚年郭雪湖心裡最掛念的,就是當年沒有留下來繼續為台灣美術界付出,「父親畫過日本、中國大陸、歐洲和美國,但他最思念的還是故鄉。」
郭松年說,「旅居海外卻總是惦念故里的父親,常常夢見觀音山下淡水河畔七彩的戎克船、繁盛的大稻埕,還有風景蔥蘢的圓山。此次久違重逢的歸台,打飛機落地那一刻,讓他第一次從澎湃鼓動的心跳聲中感受到自己的鄉愁。」
郭松年表示,「去國20載,父親彷若離開龍宮的浦島太郎,再歸來已是將屆80的白髮老年。可以用來訴說其履痕的,僅行囊裡多年來不斷精進累積的畫作。」
2008年,99歲的郭雪湖獲得行政院文化獎肯定,史博館與國美館相繼為他舉辦百歲回顧展;2012年1月23日,104歲的郭雪湖在美國舊金山過世。郭松年回想父親臨終前的那段日子,「他總是囈語呼喚著『阿娘』,不斷把窗外的青山看成是故鄉的觀音山,心心念念著要下山,要回到童年淡水河畔的蕃仔溝。」
「望鄉」也成了南美館「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的主軸。為台南市美術館策展的南美館總監,也是台灣美術史專家林育淳表示,「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一共動用了台南市美術館4間展室,除作品之外,還有郭雪湖的手稿、繪畫原作、文獻資料,最特別的則是動畫與視覺藝術家黃心健及其團隊所製作的VR。
林育淳不諱言,「南美館空間有限,再加上一起合作的郭雪湖基金會,希望可以用動畫跟VR呈現,讓展覽後便於移動,所以展覽嘗試以多元展示手法,探索郭雪湖內心的真實『所在』,儘可能重建當年的歷史現場。」
林育淳說,過去很多單位都辦過郭雪湖回顧展,南美館這次從「望鄉」出發,希望透過展覽爬梳郭雪湖在美術史上的定位,以及他在台灣或是台南的意義,「展覽無論是生平回顧般的大菜,或有主題的精巧小宴,都是郭雪湖的人生面向。」
與郭雪湖基金會共同討論,林育淳先確定了要做動畫與畫作<南街殷賑>的VR主題,「原圖在北美館,但基金會給了完成度極高的色稿,可以完成VR。」透過作品真跡與數位動畫間的相互搭配,林育淳表示希望為不同世代的觀眾群,創造別具意義的互動閱覽途徑。
南美館館長潘襎說,這次展覽作品有許多是郭雪湖與台南府城密切相關的過往影像,「那是他對於過去記憶進行記錄的同時,有些是印象,有些是寫生,有些是自己創作中,過往追索的想像。」潘襎說,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讓參觀者更容易走進郭雪湖的「心內」,探索一個經歷政權交替,時空變異下的台灣前輩畫家的心靈歸趨。
林育淳說,畫家都要面對一個題材重複性的問題,「但作為一個成功的職業畫家,郭雪湖跟自己學習,持續更新自己,這是很特別的。」林育淳說,同樣的「昔日西門情景<台北西門>」,一張是速寫,一張是完成圖,可以比較畫家的內心狀態:同樣的<水車清音>,郭雪湖如何在細節上更精進,岩彩畫、水墨構圖又有何不同,這也正是郭雪湖持續帶給後世的啟發。」
林育淳說,大稻埕是郭雪湖故鄉,畫自己的「所在」,這空間就不只是一個空間(space),而是一個地點(place),這地點不一定是故鄉,但會是有感情的地方。
對林育淳來說,郭雪湖宛如104歲的時光旅人,他住過台灣、日本與美國,去過中國、菲律賓等地,畫作裡飄飄移移,都有著郭雪湖的激盪小宇宙。於是,他的流離也成了台灣的流離,他的眼淚也成了時代的眼淚。
跟著郭雪湖,一起回到那個百年前熙攘鬧熱的南街吧,回到圓山附近那個純樸寧謐的場景,前輩畫家早已遠去杳杳,但他們孤單卻始終溫和堅定的身影,他們所創造的心靈之鄉,會一直帶給後代台灣的人們更多的勇氣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