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順益台灣美術館用畫作收藏台灣 點亮北門舊城區

台灣藝術創作散落民間 順益典藏填補美術史遺缺
2020/6/18
文:鄭景雯/攝影:林俊耀

 2019年8月,收藏李梅樹、陳澄波、廖繼春等重要前輩畫家作品的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將超過652件館藏捐贈文化部,讓作品從美國「回家」。這項捐贈計畫,也觸動了畫家洪瑞麟兒子洪鈞雄,有意將父親上千件遺作捐回台灣,讓台灣藝術史的資料更為完整。

過去或因政治、社會、經濟等因素,許多台灣近現代美術作品或遺落海外,或留存民間。這幾年文化部推動「重建台灣藝術史」,除了帶動公、私部門有系統論述、架構台灣藝術史外,也藉由展示,帶民眾重新認識台灣前輩藝術家,回看過去一個世紀被遺落的台灣美學。

這期文化+除了介紹台灣重要的前輩藝術家黃土水、郭雪湖、洪瑞麟,也介紹多年在民間收藏台灣美術作品的順益台灣美術館、順天美術館,特別是當藝術家本人不在世後,這些畫作及收藏對後代的意義為何?歷史與文化傳承,又是如何透過畫作捐贈而彰顯?


北門是台北建城的標誌性建築。台灣清治時期,北門除了作為大稻埕居民進出城的主要通道,城門面向淡水河,再往遠方望去則是觀音山,當時官員進入台北府城,經常是搭船沿淡水河上溯,到離北門外不遠之處上岸。

1895-1901年間的台北府城北門。(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日治時期在北門附近,日本人也興建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廳舍(1919年落成,2020年將作為鐵道部博物館開放)與台北郵便局(1930年落成,今台北北門郵局)。

當時北門商業、交通匯聚,從新店到台北打拼的商人林迺翁,1947年便在北門附近的延平南路5號成立「順益行」,從事汽車零件買賣。這棟有74年歷史的順益起家厝,不僅記載了「順益」關係企業的各個時期,順益的第二代都在這結婚、生子。

順益第三代將「起家厝」翻新為美術館,典藏台灣藝術。

到了第三代,現任順益關係企業董事長林純姬,在起家厝歷經兩次整建後,在2年前將它三度翻修,定位為美術館,將順益第二代、林純姬父親林清富從1970年代以來的台灣美術收藏,全數典藏於此,也同時點亮了舊城區。

順益關係企業名譽董事長林清富(左),自1970年代就開始收藏台灣藝術畫作,累積近400件收藏。林清富之女、順益董事長林純姬(右),將順益起家厝翻修為美術館,典藏父親的收藏。

順益台灣美術館今年6月初開館當天,已退休的林清富難得現身,對於女兒林純姬將他過往想成立美術館的心願完成,他笑說「從沒想過有一天起家厝會變成美術館。」而林純姬對父親露出許久未現的笑容更是開懷:「覺得做了一個對的決定。」

然而順益台灣美術館的開始,一切得從順益關係企業名譽董事長林清富說起。

用畫作收藏記憶

打從林清富有記憶以來,便是在「順益行」長大,結婚生子也都在這裡。在林清富印象裡,站在70多年前的北門,可以清楚看見淡水河和遠方的觀音山,那樣的景緻是他的日常。

倪蔣懷〈淡水景色〉(1936)。倪蔣懷作為石川欽一郎最得力的學生之一,以石川欽一郎擅長的英式水彩淡雅風格,呈現出閩南建築與尖塔教堂,充分展現當時淡水近代化下的街景。不論鳥瞰角度、透視手法,或是畫面中央的轉折亮點,都能深刻感受到畫家的精心安排,這是倪蔣懷晚期作品中的經典。(圖片提供:順益美術館。)

從小父母對林清富就是疼愛有加,出生才10個月起,每年大年初二,便會帶他遊台灣,第一站就是到北港朝天宮向媽祖上香。

當時還小的林清富可能還沒意識到,兒時一家人南下從嘉義、台南、高雄一路到墾丁的遊歷,多年後卻成了他收藏台灣風景畫作的主因。

陳澄波〈嘉義公園〉(1943)。這是陳澄波48歲的寫生油畫,透過一片綠意色彩,描繪茁壯生長的大樹,濃郁厚重的色彩將台灣熱鬧的南島色彩表露無遺。白黃光影交錯間,仍可看到林間步道迂迴其中,整體畫作不失輕鬆趣味。主題「嘉義」也是自陳澄波回台後經常入畫的題材,其間風格變化頗為明顯,但都具有主觀敘述意識的偏好及強烈的鄉土色彩。(圖片提供:順益美術館。)

林清富在自傳《漫步原鄉》提到,「因為念舊,我收藏的畫作以台灣風景為主,看到它們,彷彿穿梭時光隧道,回到過去熟悉的景象。」隨著收藏越來越多,林清富覺得有責任完整記錄台灣美術史。他用畫作收藏記憶,更抒發對台灣土地的熱愛,。

林純姬說,父親林清富近400件台灣近代美術家收藏品中,以觀音山、淡水風景最多。順益台灣美術館成立前,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在2005年就曾舉辦過「戀戀淡水」特展,從1936年倪蔣懷的〈淡水景色〉到2001年李太元〈紅樓遠眺〉,展現台灣老中青三代描繪淡水和觀音山的作品。

這許許多多作品,其中又以郭雪湖〈淡江群舟〉(1969)讓林清富愛不釋手。從小在大稻埕長大的藝術家郭雪湖,在淡水河畔見過來往兩岸的戎克船,色彩鮮艷的船身造型別緻,是台灣對外貿易的重要船隻,也是清末日治初期,台海之間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郭雪湖〈淡江群舟〉(1969)。(圖片提供:順益美術館。)

淡水河早年的繁榮商景烙印郭雪湖心中,他61歲時透過回憶繪出〈淡江群舟〉,詳實呈現當時盛況,不僅展現地方風格,也兼具美學及歷史的雙重意象。

品酒搏感情 只求一幅畫

林清富能收藏上百件台灣藝術家畫作,事實上也是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與藝術家培養情感。

林純姬說,許多藝術家平時都不賣畫,「但李石樵喜歡喝酒,父親就會常帶酒去李石樵家賞畫。」賞久了,和藝術家培養出感情,自然也就願意賣畫給林清富,其中一幅〈碧潭風光〉更是讓林清富一償宿願,因為畫裡的背景正是父親林迺翁的家鄉新店。

李石樵〈碧潭風光〉(1980)。李石樵72歲時的創作,此時期李石樵的畫風為「意境寫實、色彩明亮」,在客觀理性的景致中融入主觀感性的色調,有著出色細膩的寫實意味。畫面中,翠綠鏡湖與金亮水濱之上,有幾艘白色小船閒適地倚靠;湖畔遊客有的漫步、有的準備乘船,舒爽清涼的微風彷彿自畫面那端輕輕吹來,著名的碧潭吊橋以優雅弧度連接遠處山景與湖畔,為安詳寧靜的畫面增添一絲流動的氣息。(圖片提供:順益美術館。)

而跟李梅樹的緣分,則因林清富的父母和李梅樹均信奉清水祖師,三峽祖師廟重建時,林迺翁夫婦大力支持,和主持廟宇重建的李梅樹頗有交情,李梅樹還為林迺翁夫婦畫肖像。

林清富成年後想收藏李梅樹畫作,也因上一代的交情,李梅樹直接挑選一幅風景畫〈海上晨曦〉給林清富收藏。林清富將這幅畫放在辦公室,不時看畫中的海水在晨曦照映下,源源流向岸邊的岩石,心裡就感到平靜,「心情好也比較不會罵人。」

後來女兒林純姬接班,這幅畫還是掛在董事長辦公室,林純姬說,「父親看到的是海浪往岩石上打,而我看到的是太陽升上來。」即便是父女,看同一幅畫也會隨著心境和性格,有不同解讀和感受。

李梅樹〈海上晨曦〉(1978)。李梅樹存世作品中,甚少出現海景,但落日與晨曦卻是畫家在大自然題材裡特別鍾情的主題,此作或許是李梅樹旅行時沿途所見,並曾使得為理想終日忙碌的老畫家心曠神怡。畫中在海的那一頭,天空為晨微光渲染得瑰麗無比,大自然的崇高與莊嚴,彷彿使時間全都靜止於此刻。明確的寫實風格,反映李梅樹的畫風在二戰以後,從早期的西方「外光派」走向「台灣本土」,最終「回歸自然」。(圖片提供:順益美術館。)

陳進北港朝天宮 留下1960年代台灣廟會盛況

林清富的收藏中,又以陳進的畫作彌足珍貴。陳進是台灣第一位赴日習畫的女畫家,19歲就入選台灣美術展(簡稱「台展」)而一舉成名。1927年陳進、林玉山、郭雪湖3名年輕人的畫作入選台展,被稱為「台展三少年」,開啟日後台灣畫壇以觀察、寫生、反映時代脈動為主的創作風格。

不過,陳進也是不賣畫的,林清富當時多次到陳進家中拜訪,最後陳進被誠意感動,忍痛割愛,如今才能在順益美術館看到〈北港朝天宮〉、〈洞房〉、〈國香〉、〈月下美女—曇花〉、〈佛祖〉、〈素心蘭〉共6幅畫作。

陳進〈北港朝天宮〉(1966)。一幅具有濃厚民俗特色的作品,這在陳進的作品中並不多見,此作的格局宏偉,卻又刻劃細膩,繽紛的廟宇與成群的信眾,在陳進巧妙佈置下,顯得熱鬧又進退有序,反映了民間信仰的親切與宗教的莊嚴。(圖片提供:順益美術館。)

其中膠彩畫〈北港朝天宮〉,畫中川流不息的進香客,從廟宇前殿延續到圍牆之外,人潮和廟宇的輝煌建築相映成趣,記錄了1960年代台灣廟會的盛況,也為林清富留下兒時的所見所聞。

林清富在自傳裡表示,陳進的畫作都是求了好久才求到,他總是隨身攜帶空白支票,「只要她點頭,支票放著隨她填。」有時求到了畫作,林清富要趕快將畫作帶走,「避免她後悔。」通常陳進割愛的當晚會難以入眠,隔天還會要弟子把畫給要回來,當然結果都是要不回去。

民間經營美術館不易 順益典藏作為台灣美術史教材

林清富收藏台灣藝術家畫作、原住民文物超過40多年,除了在1994年在外雙溪成立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典藏原住民文物外,他一直有個心願,希望有系統的將本土藝術家創作,依照不同時期收藏、展示,有朝一日可作為台灣美術史的輔助教材。

林清富收藏台灣藝術畫作多年,一直希望將收藏分年代展示,作為台灣美術史的輔助教材。
順益台灣美術館將典藏數位化,民眾可透過數位導覽牆飽覽逾百件收藏。

這個心願他放在內心已久,如今林純姬花了2年多的時間,將順益的起家厝重新翻修、整建,為父親多年來的本土藝術收藏找了個家,一圓林清富多年夢想。

在林純姬推動下,順益美術館未來不只是順益發跡的根源,也是林清富收藏台灣藝術的起點。美術館下一階段將選擇新銳藝術家以台灣為題材的創作,在新舊藝術交融下,延續台灣美術史的命脈。

順益台灣美術館是順益發跡的根源,也是林清富收藏台灣藝術的起點,美術館開幕當天,順益找了員工幹部,復刻早年順益員工大合照的景象,也作為延續傳承台灣美術的開始。
主照圖片提供:順益台灣美術館。
172.30.1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