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達康.come:講垃圾話也要講出一朵花 實驗台式幽默搞笑可能

「英國有諷刺語言,美國有脫口秀,日本有漫才、落語,那台灣呢?」
2019/2/23
文:汪宜儒/攝影:吳翊寧

從大學時代閒嗑牙的垃圾話對談,走上台下只有三兩小貓的「卡米地喜劇俱樂部」小舞台,再自立門戶創了團,時至今日,這外型一高一矮的搞笑漫才團體「達康.come」要將每次公演票券售完已不再是難事,也數度獲台北藝術節邀演。去年開始的現場互動直播節目《好了啦!達康!》Night Live的現場票券更是一票難求,線上觀眾數動輒近2000人。

嗄?你說這數字少得可憐?台灣現場喜劇的市場本是蠻荒地,創團邁入第7年的他們一路跌撞摸索,方才ㄍㄧㄥ出這樣的光景。3月份,他們還將進軍國家兩廳院的台灣國際藝術節,以《達康.come活屍末日劇院求生指南》為名,引領觀眾體驗一回特殊主題導覽秀。

達康介紹:

「達康.come」前身為「黃金比例」,2013年正式創團,以搞笑漫才團體之姿行走台灣喜劇江湖,成員之一的阿達本名陳彥達,實際年次1983,目測年次1963,髮線年次1893(清代),有嬌弱女子的身長及粗壯莊稼漢的體寬,自2007年起開始搞笑創作、演出。另一成員康康本名何瑞康,實際身高188.8cm,目測身高190cm,與阿達相對身高30cm,有國際名模的身高及迅速靈活的雙腿,自2008年開始從事搞笑相關創作、演出。據說亦為一小有名氣之踢踏舞者與音樂創作者。

2014臺北藝術節 達康宅配便(攝影:高秉均)

達康創團將邁入第7年了,打趣問是否已有七年之癢,他們對望嘆笑,與我一同回溯了這些年的經歷。面對那算是有點成績,實際上遠不及當紅直播主、Youtuber流量數字的殘酷現實,他們嘆笑說「實在只是剛好而已」。

讓人發笑有意義  追尋台式的幽默搞笑

阿達與康康是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的前後屆,在校園裡沒事會閒嗑牙講垃圾話,不時逗樂著身旁同學,不過,要將垃圾話講出一朵花,還想把搞笑演出當成正經事業,起心動念得較早的是阿達。

在阿達心中,搞笑不僅是演出,它帶有種社會責任感,更是一種台灣自有幽默搞笑文化的期望,決定創團的那一年,他曾告訴我:「英國有諷刺語言,美國有脫口秀,日本有漫才、落語,那台灣呢?是否也能有種共有的語言幽默文化,而且是原創的。」

另一頭,是眷村長大的康康,他聽著相聲長大,從表演工作坊、相聲瓦舍到台北曲藝團,大學時因為戲劇本科,接觸了各類喜劇,包括默劇、小丑與漫才,雖是如此,他壓根也沒想過自己可以當搞笑演員。最初是因為阿達的邀請,兩人開始搭擋演出,在卡米地喜劇俱樂部的小小舞台上試驗著各種讓觀眾發笑的方式,也正是透過那樣一次次的經驗,看著觀眾從冷漠沒反應到捧腹大笑,康康發現:「原來讓人發笑是很棒的事,原來搞笑演出這件事真的值得被鑽研,是有意義的。」

何謂漫才:

漫才,源自日本,指的是兩人搭檔的搞笑對話演出,內容取材自生活,提供輕鬆看事情的角度,就如同於美式脫口秀或中國相聲,是種強調語言幽默的表現形式。 

土法煉鋼的積累   觀眾笑聲是向前走的動力

在台灣的喜劇江湖行走多年,阿達與康康的演出默契與日俱增,現場即興的功力也不再是當年初出茅廬的生澀,他們的演出,內容原生於當前時事與切身生活,諸如出國回台的民眾為何不斷攜帶豬肉回台、兩岸與國際的政治關係、航空公司的罷工...,也有關於戀愛、結婚、過年返鄉等,透過漫才對話的拋接快節奏,加乘肢體、互動、現場即興等元素,提供一種輕快笑看世事的角度與方式。

若是劇場版的完整演出,則會以綜藝節目的框架為藍本,再添上短劇、音樂、遊戲等內容,努力實踐搞笑的各種可能。因此,他們養出了一批死忠觀眾,也是這些觀眾們的笑聲撐持著他們在生存現實與夢想實踐之間勉力維持平衡。

相較於美、日都有完整的喜劇訓練系統,加以社會上有觀賞喜劇的文化氛圍,甚至與影視產業緊密鏈結,台灣的喜劇發展環境實在是先天不良,以達康的發展例子,多虧的是他們既有的學院訓練背景,加上卡米地俱樂部的開放舞台給了實驗空間,說穿了,是憑一己之力的土法煉鋼。

康康說,台灣從來沒有「專為欣賞喜劇演出,而願意付費走進一個場所」的氛圍,即便是早年的餐廳秀,「吃飯、社交仍是重點,台上的笑鬧演出是附加價值。」加以視聽娛樂的發達,無數影視音內容的轟炸、自媒體與直播主的崛起,要人們選擇花錢買門票去看現場喜劇演出,那難度極高。

那麼,該如何觸及更多觀眾?該怎麼讓更多人知曉有人這麼努力於表現著台式的語言幽默與喜劇手法?

在不同媒介做現場喜劇的演出  堅持創作者的初心

(達康.come提供)
2014臺北藝術節達康宅配便(攝影:高秉均)

他們赤手空拳,兩人兩嘴,曾站到年貨大街的熙來攘往街頭表演;他們曾化身公車車掌,為台北藝術節的觀眾導覽台北城的歷史風光;他們上過幾個綜藝節目演出,參與電視劇集的編劇;他們不間斷以演代訓,拉進更多對於表演喜劇有興趣的人與團體;他們也參與商業演出的場子,或擔綱主持或表演段子。

去年起,他們開始投入現場互動的直播,有死忠觀眾場場跟隨,今年已邁入第三季,售票的場次也從2場邁入3場。那些迴響成功熱烈,但對阿達與康康而言,卻像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戰戰兢兢。

(達康.come提供)
(達康.come提供)

守成本不易,加以好不容易撐起的小小規模,達康對於跨足網路世界搞現場直播最初猶豫再三,他們雖知逃不過那風潮,卻也清楚知道自己的定位:「我們是創作者,我們是表演者。」那與開著直播聊天的直播主不同,與經營個人形象的Youtuber也有差異。另一方面,若要搞現場直播,雖有很大成分的即興內容,但主方向的引導梗概、傳統段子的演出內容,都需要發想與排練的時間, 十分考驗創作能量與能耐。

不過,任何表演與創作產物,終極目標只有一個:要被看見。阿達說,要做這樣的事,除了要達到目標,重點是不能失去達康的本質,心念一轉,終於決定豁出去,搏一把:「操作現場,本來就是我們的本色,欸,我們就是劇場出身,我們的演出本來就是現場即興。就,把這樣的嘗試當成新的投資吧。」

達康有夢  要欣賞現場喜劇成為文化風潮

從立志要走進喜劇的江湖,一路上達康不斷摸索、實驗演出的各種可能,磨練著發展創作的能耐,也一次次砥礪著現場演出的能量。他們也曾經歷與前一個合作團隊分道揚鑣、咬牙自立門戶的血淚,也走過那些有了眼前案,卻不知下一場演出在哪裡的焦慮不安,當然,還有為了房租與生活費而必須持續在外頭接演他團演出的辛勞,必須維持所有狀態好讓親友不必為自己未來操煩的奮力。

那天訪問結束,在排練場看著他們眉頭緊皺,低聲討論著下一個演出的細節,旁觀著他們能量極低的走位排練,還有反覆推敲的語速節奏與肢體動作...,努力要讓觀眾笑出聲的他們,是如此的過著每個工作日常, 誰說搞笑的人只是出一張嘴呢。

最後我問他們,走了這麼久,有了點小小成果,最終,想走去哪裡?他們說的很小聲,有點沒把握,可是有著一種堅定:「希望有朝一日,觀賞現場的喜劇演出能成為風潮,能成為台灣的文化現象。」

【十連拍】

172.30.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