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表演藝術2018:變

充滿變動的一年,有不捨的告別,也有迎向前方變局的勇敢和期待
2018/12/21
文:汪宜儒/主視覺提供:雲門舞集 劉振祥

很多星象專家過去都曾預言,即將告別的2018充滿變動,不論是事業、健康、家庭、感情或內心狀態,很多人不免晃搖踉蹌了腳步。年終回看,若要說2018的台灣表演藝術圈是什麼模樣,大抵也是個「變」字。

或有人聞變失色,或有人聞變心驚,像是遇見了鐵口直斷算命仙,下意識想知道,這樣的變,是好或壞?

文化+不通天機也未得天啟,儘管身處變局,時間走的速度依然,必經的日常依然,實則變才能轉,舊有的沉痾、傳統的規則秩序、不合時宜的框架,正是在變動之間擺盪而去,新局的開展,也由此而生。年終歲末,文化+試圖盤整2018表演藝術圈三大變因方向,那心情是一份分享,也是對嶄新世代下表藝風景的期待。

林懷民交棒  十年的TIFA新氣象

許多時候的變,是從一個時代的告別開始。

雲門舞集是台灣第一個職業表演團隊,扛著雲門招牌45載的創辦人林懷民,在去年年底預告退休,2018一整年,他依然忙碌,忙著陪對交際、忙著日常工作與排練,忙著飛東又往西,在忙碌浪潮底下,暗湧著的卻是一樁樁與交棒相關的事宜,那不為外人道,在進行式的這個當下也還難以訴說。

在這一期文化+出刊的時候,《林懷民舞作精選》已結束了全台灣的演出行程,緊接著,又是明年的海外巡演,等跑完了那一站站的碼頭,林懷民將正式退休,許多雲門的資深舞者也將鞠躬謝幕,告別舞台。那時候的雲門,將由鄭宗龍帶領,雲門的身體在他操盤之下,會呈現怎樣的風景呢?

林懷民即將正式交棒(中央社檔案照片/中央社記者謝佳璋攝 2016年7月23日)
林懷民退休後的雲門,將呈現什麼樣的風景?(中央社記者汪宜儒攝)
雲門45週年林懷民舞作精選試演黑天使(中央社記者徐肇昌攝 2018年9月20日)

那一天,在兩廳院舉辦十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宣告記者會上遇見了鄭宗龍,在此前,他帶著雲門2在中國演出了一輪,許久不見,簡短寒暄幾句,眾人推著他上台要跟參與這一屆的所有台灣表演團隊與藝術家大合照,而他也是參與的其中一員。

本來最不引我注意的這樣的合照時刻,那天的畫面卻意外撼動了我,因為在台上,都是年輕的、青壯的一輩,都是那樣好看又自信地站著,那與過往資深前輩佔去多數位置的畫面截然不同。霎時間湧上心頭的,不是什麼與上一個世代告別的感傷,而是滿溢著興奮的期待,因為,在這圈子十多年了,幾乎是跟著這一代的表演團隊與藝術家同步跌撞成長著走到了現在,這樣的舞台,他們終於有機會站上去了。

第十屆兩廳院台灣國際藝術節宣告記者會上,與會藝術家合影畫面。(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影)

衛武營落成  國表藝三場館背後的北中南市場競合

場館多了,機會多了,變數也多了。

今年的10月13日,高雄衛武營風光開幕,圈內的大老、團隊與眾藝術家們雲集到了高雄,還好衛武營真夠大,數萬民眾湧入仍不顯擁擠,身為南方第一場館的泱泱大氣感油然而生,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北中南三大場館的規模終於完整。變局,也從此開始。

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攝影:吳家昇)
衛武營戲劇院外。(攝影:吳家昇)

國表藝三場館,國家兩廳院、台中國家歌劇院與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堪稱是北中南三地區的表演藝術火車頭,透過與在地場館的各類館際連結與交流,得為所有民眾輻射出更完整的、親近藝術的可能。

不過在此前,經營劇場的專業人才早一步開始流動分竄,一改過往「從事表演藝術得在北部才有飯吃」的舊態,各地開始都有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對愛好藝文的觀眾來說,這變局更是考驗,場館多了、節目多了,卻也分散各地了,這考驗大家的(看演出與交通移動)時間,也考驗荷包。

更精確地說,這般局勢,考驗了場館規劃節目的能力,考驗演出團隊製作的能力。而在台灣表演藝術觀眾尚未有效被擴大之前,這樣供給大於需求的狀況,這勢必是所有人得共同面對的變化。

(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提供)
(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提供)

團隊獎助專案取消傳統分級  慢製作水到渠成

過往,台灣的表演團隊與藝術家有點可憐,那處境,大概不會比養殖場的母雞好。因為只要成了文化部(前身文建會)的「扶植團隊」(全名是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就得像是母雞下蛋,為符合齊頭式的KPI,所有團隊無分大小,每年得有新作品的產出,得有一定數量的場次、觀眾數,還有一定範圍的巡迴演出…。需達成的項目族繁不及備載,但為了生存,為了維持團隊的行政能量與營運,投身成「被扶植」的團隊可謂前仆後繼,但因爲母雞下蛋的惡性循環而被拖累的、負債的、遠離表演藝術圈的,倒也不乏例子。

還好這一年變了。

國藝會針對表藝團隊舉辦新制補助說明會。(圖片提供:國藝會)

國藝會從文化部接手這業務後,改了名字,成了「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辦法」,不分級了,申請也智慧E化了。這打破團隊營運得越長越大、小工廠最終非得成為跨國企業的制式階級框架,也解放了所有藝術行政,讓他們不用為了送計畫,每年像是灰姑娘趕南瓜馬車一樣,得趕著最後一刻的郵局關門時間遞進包裹。

同時,在考核與評鑑層面,不再只是藉著單一書面報告或面談決定生死,評審機制、補助計畫的類型更多元與彈性,重心轉向幫助團隊更專心在藝術層面的發展而不是面對考核的繁瑣行政作業。

國家兩廳院深化夥伴關係計畫。(圖片來源:兩廳院)

與此並進的,是民間與公部門都漸行漸起,目的為支持創作者安心創作,不被過短的結案時間限制、不因過少的經驗而挫折,導致無法發展出完整作品的「慢製作」風潮,包括國藝會、林懷民與雲門劇場、北藝中心和今年也開始跟進的國家兩廳院,皆有相關計畫提供申請,藉著較長時間的給予、具經驗的前輩的陪伴,以及為不同創作階段注入相應資源等方式,讓這些原生於台灣的作品與藝術家、團隊更有可為。

變,是好或壞?未定之數,但不變,也就不會讓人抱有期待啊。 

172.30.1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