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南向,從認識南方開始:「季風帶書店」的台北初營運

「政治經濟面一直強調要南向,必須要先瞭解南方。我覺得台灣對南方各國的瞭解還不夠」
2018/12/23
文:賴凱俐(松鼠文化總編輯)/攝影:桑杉學

2018年10月,台北有家特別的書店悄悄地開始試營運了。「季風帶書店」背後的經營團隊是馬來西亞的華文作家林韋地與他的夥伴,不僅開書店,更做馬來西亞華文文學出版社的書籍經銷,讓台灣讀者能更直接購買到馬國出版的華文書籍。

不同於服務移工或不同語系族群的東南亞書店「燦爛時光」和「望見書間」,季風帶書店是以華文為主、英文為輔的東南亞主題書店,以台灣讀者為主要客群。Openbook閱讀誌邀請到經營馬來西亞華文作品的松鼠文化總編賴凱俐,專訪季風帶的經營團隊。她除了深耕此領域,也協助季風帶的前期規劃。本文除了帶我們認識經營團隊,也寫出馬華作品入台的困難。

從台北捷運六張犁站出站後,來到安居街靜謐巷弄裡,季風帶書店的招牌嶄新而明亮。從編輯《消失了妳我的國》這本書開始,接著協助林韋地成立季風帶文化公司,引進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文出版品來台,我們在安居街上的咖啡店開了無數次的籌備會議。之後,林韋地更進一步實現在台灣的文化理想,季風帶書店在書業掙扎的年代中逆勢而起。

林韋地國籍為馬來西亞,因為在台北就讀國小,和台北有著深刻的情感連結,後因父母工作調動而回到馬國繼續中學學業,在英國取得醫師執照,現任職於新加坡萊佛士醫院。

從小學開始,林韋地便以寫作記錄成長,17歲即獲馬國花蹤新秀獎,以作家身分開始跨界:接手新加坡草根書室,成為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董事,創辦《季風帶》雜誌,以至來台成立季風帶文化和書店。

季風,捎來馬來西亞的華文創作

談到「季風帶」的命名,故事要從林韋地辦雜誌開始講起。他說:「2016年與黃錦樹討論,好像沒有什麼人討論馬華文學,於是決定辦雜誌、成立一個平台來討論馬華文學和相關書籍。取名為『季風帶』有兩個意涵,其一,季風在星馬是由北方和西方而來,暗示這個文化場域是受到北方如台灣、中國,西方如美國、歐洲的影響。馬華文學是不同文化交匯之處,也顯示文化是流動、跨域的概念;其二,星馬的季風是固定前來的,1月有東北季風,8月會有西南季風,希望《季風帶》雜誌不負其名,定期出刊,一直持續下去。」

台灣與星馬同屬季風氣候,林韋地在辦雜誌之後,決定成為星馬華文文學的推手,讓總是輸入台灣出版品的星馬,也能將自身的好作品分享到台灣。

當時筆者成立松鼠文化不久,雖然只出版兩本馬華文學,但推廣的熱情不輟。林韋地找我一同在台灣開設季風帶文化公司,引進更多星馬的華文出版品。沒想到外資在台成立公司困難重重,光是讓投資審議委員會驗證身分、財力等證明流程就耗費大半年,幸好最後完成了公司登記,得以參加2018年台北國際書展,將季風帶前置成果展示給讀者。

季風帶文化成立初期,主要代理馬來西亞4家以文學為主的出版社作品:有人、大將、三三及大河,以及草根書室獲得新加坡藝理會補助出版的作品。最初上架的通路包括閱樂書店、青鳥書店、聯經書房、紀州庵書店、新手書店、三餘書店、讀字書店和詩生活詩人雜貨店,並加入友善書業合作社,為書店提供更便捷的採購方式。

書展結束後,我的階段性任務完成,林韋地找來他的麻吉夥伴陳官廷,逐步開展通路計畫。首先在三民網路書店上線,後在重南店和復北店門市上架,逐漸貼近網路購書族和簡體中文閱讀者,讓馬來西亞文學出版社的作品可以直接在台灣網路上被購買。

現任季風帶書店店長的陳官廷,提及馬華作品在台灣通路的困境時表示:「書到通路會被淹沒,在書店陳列時,讀者不會知道這是馬華文學,簡體字書甚至會被誤以為是中國的作品。這種誤會我們很難面對面向讀者說明,即使和書店共同策畫特展,也只是暫時性的陳列,所以開設一個空間讓這些書常設,是最好的方式。」

陳官廷原為學校輔導老師,和林韋地合著《這就是人參》一書後,對書業產生濃厚興趣。將書店開在安居街,兩人一致認定:「我們都在這裡成長,這是有我們集體回憶的地方。」

兩人本來是一起打躲避球的玩伴,國小畢業後分隔兩地。陳官廷說:「在還沒有E-mail的時代,我們會打越洋電話。」林韋地接著補充:「有撥接網路後,我們就開始用Netmeeting通訊,比ICQ還早。」從未因距離而斷了聯絡的他們,長大後成為人生旅伴,從追女孩、結婚成家到共同為理想打拚,默契自然而生,一直是彼此最信任的夥伴。

服務台灣讀者的東南亞書店

「我是透過韋地開始打開世界觀的,也從此對馬來人、穆斯林、伊斯蘭教有更多的瞭解。」陳官廷談到對書店角色的期許,「希望大家想到東南亞,就可以來到季風帶。」

為什麼要在台灣開一家東南亞主題書店?林韋地說:「如果站在台灣的立場來思考,季風帶是服務台灣讀者的書店,促進台灣對東南亞的瞭解。政治經濟面一直強調要南向,必須要先瞭解南方。我覺得台灣對南方各國的瞭解還不夠,無論是情勢、政經狀況,甚至在出版、寫作,可能對其他場域的讀者少了想像。我自己在新加坡深耕了這麼多年,我認為如果能對南方有更多瞭解,將有利於台灣文學在其他場域的推動。」

台灣的出版品項中,東南亞書籍相較歐美、日本或韓國,算是為數較少的書種。如果單以東南亞議題為主,選書上會不會遇到困難?林韋地提到,雖然單看近一、兩年的出版品,馬華作品成果不豐,但若加上過去的累積,數量仍是可觀的。

此外,林韋地也透過自身的出版能量,例如《季風帶》雜誌或者大將出版社等,將不同的出版品帶入台灣書市。他也提到,書店不會只選華文書籍,他也在做實驗,試著引進更多討論東南亞的優秀英文書種,希望從這部分補充更多更深刻的東南亞樣貌。

文學是一種理解

季風帶書店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台灣人為什麼要讀馬華文學?」陳官廷說:「以往出國很不容易,一旦出國可能傾向待很久,充分瞭解當地文化;但現在出國很容易,卻不一定能和當地人深刻交流。讀一本書的成本相對是低的,即使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也能在閱讀過程中深刻理解書裡的世界。即使是虛構的文學作品,若富有生活性,就像是一個當地人與你無時差的對話,書是濃縮一個人的呈現。」

季風帶書店展示著東南亞各國政治、經濟、飲食、文學等主題的書籍,豐富的書種期望帶給台灣讀者什麼樣的視野?陳官廷認為:「東南亞是一個概念,讀者需要雜食的閱讀、品嘗,才會更完整的看到東南亞面貌。」

林韋地則說:「我想回到華語語系的概念,如何讓華語語系去國家化、去本土化,讓華語回到它的文化本位,不要很快陷入台灣和中國二元對立的思維。其實新馬也有很多華文作者,甚至印尼、越南、菲律賓的華文書寫也正在復興。從二元的框架擴充成多元的範圍,多了理解,眼界也會寬闊許多。文學就是一種理解,讓思想可以更進步。」

理解得更多,隔閡與偏見也會逐漸減少,林韋地進一步說明:「不只對台灣,對各國來講,任何議題都可以互為參照。像是同志運動,在台灣已經如火如荼了幾十年,但同志在其他國家的處境,可能要面臨更大的國家壓力,甚至來自伊斯蘭社群的壓力。而其他像是政黨輪替、言論自由等議題,透過多元的思維,可以激盪得更多、有更多行動。」

馬來西亞與台灣,出版流通無時差

陳官廷提到,「韋地通常一個月來台北兩次,即時將新加坡剛出版的書帶過來,在這邊可以買到平常很難等的書。」所以季風帶書店所販售的書籍,除了依靠台灣本地的出版商,更有林韋地這樣重量級的選書專員,在馬來西亞的書業現場替台灣讀者留意各種書籍。

書店一隅有新加坡作家協會及新加坡文學獎得獎作品專區,可說是全台唯一能買到這些書的地方。陳官廷說,「有位工程師讀者持續關注新加坡議題,進來書店看到他熟悉的主題,就將李光耀的《觀天下》買回家讀了。而像《奴工島》這類移工議題的書也有讀者指名購買。」書籍不僅呈現作者樣貌,也與讀者群像相互映照。

若要推薦一本來季風帶書店非帶走不可的書,兩人同聲推薦《陳福財的藝術》(The Art of Charlie Chan Hock Chye)。這本書以英文漫畫形式講述新加坡非官方版本的歷史,讓那些被官方說法抹去的無名人物重見天日。出自漫畫家劉敬賢(Sonny Liew)之手的該書,出版以來已再刷多次,內容轟動英文世界,是台灣人打開世界觀的必要之書。

文化生根,始於深耕

在台灣開設這樣一間東南亞的主題書店,是否做過市場評估呢?林韋地思索了一下說:「文化事業如果做市場評估,結論就會傾向不做,因為資本回收很難、很慢。文化就是要深耕、要長期經營,如果要考慮市場,草根書室在新加坡可能會做不起來,股東們都是硬做下去的。文化的累積需要很長期的進程,我接手草根即使已經5年了,但累積的也只有一點點。倫敦書店Hatchards,從1797年開業已經220年,他們賣書賣到有皇室認可,我很嚮往英國做文化事業的悠久耕耘。」

採訪當日,書店剛好舉辦講座。季風帶書店一個月約有兩場講座,這也是開實體書店的目的,讓辦活動的場地成本降低,固定據點也方便聯繫,還可以讓參加者看到更完整的東南亞群像。

陳官廷回想:「第一場活動的參與者,有一半是台灣人,他們在聽講的過程中驚覺,原來台灣對於東南亞的影響力是這麼具體,原來華文的使用在其他國家是多麼的不容易,進而回頭更珍惜自己的文化。」

即使已經營業了兩個月,陳官廷謙稱仍在試營運中。季風帶書店將於明(2019)年1月20日正式開幕,期許南洋的文化種子在台灣盡情生長,開出艷麗的花。

季風帶書店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安居街34巷9號(六張犁捷運站步行八分鐘)

• 電話:(02) 8732-8546

• 營業時間:星期一、三至五:14:00–21:00;星期六、日:11:00–21:00;

星期二:店休

延伸閱讀:

話題》熱帶季風再起,給漫畫一封衝動而浪漫的情書

書評》腳影戲,或無頭雞的啼叫:評張貴興《野豬渡河》

世界書房》湍湍流水匯成大河:馬來西亞華文出版近期風貌

172.30.14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