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常說童言無忌,那是把孩子看成無知,其實孩子有知有覺。《十二個孩子的人生哲學》是作者寫朋友孩子的生活故事,每一個孩子都那麼不一樣,那麼可愛,他們講話直接,毫不掩飾,往往令人既好氣又好笑,但仔細深思,卻也不無道理。在童言童語中,我們總看到人的本質與初心。
任教於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的作者張善穎,曾獲第10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 從小玩心就很重,長大後與孩子互動的方式也與別的大人不一樣,許多大人是耐著性子陪小孩,他則向來不以大人身分陪小孩子玩,而是真正成為他們的玩伴,享受與孩子的互動,因此小朋友在他面前展露出不易被發現的一面。
作者是學哲學的,也寫詩,對於孩子展現的內在童真,有複雜的看法。張善穎認為每個小孩出生時就有其癖性與癖好,是內在最特殊的個性,人的這種核心本質,在長大後會被迫隱藏起來,大人外顯的言行大都不是原來的本質。因此大人從孩童身上看見真我,有所啟發。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這本書中的12個孩子也大不相同,其中最大的現在已經就讀研究所,最小的兩年前才學會走路。他們有人愛畫畫,有人愛看書;有人是游泳健將,有人喜歡踢足球;有人愛吃、愛哭、愛講話;有人乖巧,當然也有人調皮。透過作者細緻的文筆描述,孩子們的童真與癖性活靈活現,相當值得一讀。
文章節錄
那年夏天,當狗比較好
小豆的精力旺盛,很會流汗,學習力強,而且耐走。
2006年初的舊曆年前夕,我們帶著他和其他幾個小朋友去迪化街。先搭捷運到中山站,出站後沿著南京西路經過重慶北路圓環,直奔迪化街口。在迪化街的人海中東漂西蕩了兩三個鐘頭,才背著、拎著大包小包的年貨,折進民生西路,一路向東,經過了捷運雙連站,轉中山北路,看到了國賓飯店,再轉長春路。在長春路上的一家粵菜餐廳,小豆媽媽的一個學素描的學生家長(也是我們的朋友)作東,在年終之際請老師吃飯。
我們當天徒步的行程,以中山站為起點,以餐廳為終點,光計算點與點之間的直線距離,大概有3.5公里,加上在年貨大街上來來回回,實際上走的路絕對超過4公里。而小豆一路跟著,沒有半句怨言,沒有「好累呀」、「我腳好痠」、「我走不動了」一類的話。要知道,那一年他還沒滿三歲呢(要到三月底)!他的「耐走」讓喜歡用腳旅行的我太太,大為歡喜。
那一天辦年貨,是我們和小豆的初次見面。在見面之前,小豆的媽媽還為了不讓我們「太挫折」,事先預告說,她帶小豆出門和朋友們一起,他常常是一整天下來一句話都不跟人家說的……
知道小豆能走,我們後來就有更多機會一起散步。同一年夏天,我們從西門町走到植物園,在植物園裡不知道又繞了幾圈。七月的盛暑,小豆和我們都走得大汗淋漓的,他突然若有所悟地說,「當狗比較好!」沒頭沒尾的,我們都不明白他的意思,問他為什麼,他回答,「狗都不會流汗!」他當然還不知道那是因為狗的汗腺只分布在少數幾個較隱密的地方,像是腳腿的內側和指爪間,他是直覺地觀察到了狗不流汗的本事。
那一天我們走了又走,又一塊吃晚飯,直到他媽媽下了課來接他,我們又一起走到南門市場他媽媽停放車子的地方。互道了晚安,我們就進了捷運站,一回到家卻馬上接到小豆媽媽打來的電話。她說我們走了以後,小豆在車上一直哭一直哭,說,「我好想阿姨、叔叔!媽,我們回去找他們好不好!」於是他們又折返回捷運站找我們,不過我們已經搭上車了。電話中聽到那麼深情地述說,我太太和我都打從心底一陣溫暖(夏天呢!),眼眶熱熱的。
也是那一年夏天,小豆的媽媽和爸爸不再住一起了。
他媽媽因為工作的關係,不可能全天候陪他,就想了幾種方法跟時間賽跑。有時候把小豆寄放在妹妹那邊,課前課後接送。有一陣子又把小豆託回給他爸爸帶。小豆的爸爸那時候回到前前妻的家,小豆叫爸爸的第一任妻子「大媽」。再後來,又演變成小豆的爸爸有空的時候來家裡陪他。但是偶爾小豆的媽媽教畫教到一半,就接到小豆的來電,抱怨爸爸都只會抽菸和睡覺。
小豆的爸爸是作木工的,多才多藝,會吹薩克斯風、小喇叭、橫笛、直笛、口琴……可惜工作只求八十分,很難滿足顧客的要求,因此總是怨歎時乖運蹇。小豆雖然表現出了音樂上的某種天分,他卻沒耐心教孩子。
也因為這樣,那個夏天我們有了幾次機會,在小豆的媽媽去教畫的時候和他獨處,或者帶他隨便走走逛逛,或者去拜訪朋友。每次媽媽送他來,小豆都不願意讓媽媽輕易離開,於是我們只好和他一起又陪媽媽走了一段、又一段。
小豆常常看起來悶悶的,但是真正玩開來了,又很容易興奮,興奮的時候嗓門特別大,有時候還不預警地冒出幾聲狂笑(狂叫?)。聽一個三歲半不到的孩子那樣狂笑,真叫人心頭一驚。他又不知道哪裡學來的招式,會用眼神瞪人。要他吃飯,他不吃,就用眼神直直地瞪著你,一點也不迴避。我們帶他到朋友家,他一個人窩在朋友小孩的房間裡玩玩具,遺世獨立,連吃飯都不顧。但他又和來我們家作客的朋友女兒玩得渾然忘我,要他們擁抱著照張相,他用力地抱過了頭。老實說,他或者搭理人,或者不搭理人,搭理什麼人,不搭理什麼人,什麼時候搭理人,什麼時候不搭理人,我完全沒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