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以江湖寫史 城邦暴力團20年版收錄前傳
(中央社記者陳政偉台北17日電)張大春的「城邦暴力團」架構龐大,展現以江湖寫歷史的企圖心,廣受各界好評。如今20週年紀念版出書,首次披露小說前傳2萬字,讓讀者再次掀開半世紀的家國風暴。
張大春接受中央社訪問時透露,自己從沒把江湖或幫派浪漫化,而是讀者感受到來自不同時空投射出的想望。
「城邦暴力團」初稿發表於1998年的中華日報副刊,在當時主編應平書女士支持下,以長篇連載形式推出,可說是張大春向許多孤身來台的外省父執輩致意之作。1999年12月,時報出版推出「城邦暴力團」第1集、第2集,2000年2月推出第3集,第4集完結篇則在同年8月出版,全套長約55萬字。2009年「城邦暴力團」10週年,時報出版將一套4本,改為上、下兩冊印行。最新的20週年紀念版,則是由新經典文化出版。
「城邦暴力團」以錯綜交織的故事作核心,融入台灣半世紀以來的重大事件,將1949年國民黨播遷來台的鬥爭內幕:桐油借款、戴笠空難,及清幫洪門、竹聯四海的地下社會變遷史,西門町戲院大火等社會要聞融入,虛實相映,讓無數被遺忘的本土歷史,重新回到讀者眼前。
歷史線索外,張大春將傳統武俠放進舊時代的台北城,藏高人於市井:在中華路、新公園、碧潭後山布陣設局。隨著劇情波瀾起伏,各派人物紛至沓來,帶來活靈生動的比武場面,以及爾虞我詐的恩仇算計。
這次20週年的紀念版,首次披露小說前傳2萬字,也為讀者製作小說中大量出場人物的關係表,小說呈現江湖傳奇般的上個世紀70年代台灣風貌。
張大春受訪時透露,「城邦暴力團」將前傳2萬字收錄書末,是讓他的老讀者有新東西,去重新攤開這個小說中建構的世界。
他說,很多老讀者受到「城邦暴力團」的召喚,感受小說中的「荒怪」,在小說建構的世界化不可能為可能,把虛構當成現實的借鏡,讓讀者回味張大春稱之為「不可能」的形式。
而「城邦暴力團」開篇就揭示,這是個「隱遁、逃亡、藏匿、流離」的故事,讓讀者無不震懾於小說裡所說的「江湖」。
如今小說出版20年,張大春對於江湖的想法不變,他說,不覺得江湖就像電影或小說裡讀到的江湖,而「武俠」也沒有因為不存於現實中,就斷掉在讀者心中的脈絡。
張大春解釋,他從來沒有把江湖或幫派浪漫化,他也希望自己在小說裡這樣做。江湖於他,牽涉到對「義理」的追求,信守義理的同時也背叛對義理的承諾,只是每個人背叛、信守的不同。「這種服膺於義理又是透露人性矛盾的情懷,都不是一廂情願,都顯示江湖不是那麼浪漫的。」
張大春說,自己從來沒有對「江湖」下過完整的定義,他認為每個人對於身邊環境的期許跟理想不同。他舉例,古龍說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實籠統。大家說的江湖,對照現實生活中,在職場、學校,或是人際關係裡都會找到這種概念。
中國文學學者陳思和在10週年版本裡曾寫過,張大春是以後現代的觀念來重書武俠故事。陳思和認為,這部小說「既不在於表彰社會並不存在的浪漫主義理想,也不在於發洩人們內在的匱乏,當然更不是塞萬提斯似的嘲笑武俠的過時,他通過一部江湖淪落史,認真思考了知識份子面對民間社會的尷尬處境」。
負責20週年版編輯工作的詹修蘋也表示,這部小說是土生土長的台北故事。「寫凋零的重慶南路書店街、寫1949國民黨來台的背後、寫舊時代眷村生活變遷、寫社會與民間要聞,它囊括民國半世紀以來的大小秘事。」
「城邦暴力團」出過不同版本,每個讀者的感受也不盡相同。張大春認為,小說產生的特色不是他所賦予的,而是讀者對於小說投射的自身意義,是在不同時空下對應出來的。
他解釋,「城邦暴力團」剛出版時,台北市捷運剛開通,中華商場還在,但西門町好像正要沒落。如今這個再版的時間點,回首當時背景已經是個「老台北」。讀者看到的世界,都因為這個城市跟個人生命發展而有不同的解讀。
新經典文化表示,18日晚間邀請了50歲才寫出小說「龍頭鳳尾」的香港作家馬家輝與張大春同台,在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談小說、話江湖。兩位諳熟幫派歷史的小說家,將同台分享創作「城邦暴力團」與「龍頭鳳尾」的創作祕辛。(編輯:屈享平)10810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