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巨蛋還未孵出時 劉克襄臉書舊文回顧
(中央社19日電)大巨蛋爭議延燒,作家劉克襄在臉書貼文表示,「七年前,大巨蛋還沒孵出時,封閉多時的松山菸廠即將委外投標,有一企業希望我先前往觀看,評估此地若做為一生態文化園區,個人會有何想像,未來可以做什麼規劃。」他因而寫下此文。如今大巨蛋興建面臨是否拆除的爭議,未料到,竟有一半以上市民贊成改變為生態公園。
「一個廢池在松山菸廠」全文如下:
有回到華視訪友,出了捷運口,沿光復南路小走一段。經過一處灰暗而斑駁的長牆,心頭不免一震。
試想著,繁華的城市中心,怎來的,出現這等荒廢的廠房。正生疑惑,前方一大門驀然開闊。探頭進去,只見草木蓁蓁,濃密之綠意蔓發。日後查核地圖,始知是爭議多時,未來不知如何公共建設為妥的松山菸廠。
此地雖非門禁森嚴之地,但鎮日有人看管,閒雜人不容易進出。暮冬一天,在友人引領下,方得有緣深入最裡面走逛,評估一座池塘的生死。
此一池塘,有一常見的俗名,蓮花池。大約一個足球場大,它是30年代,台北松山菸廠興建時,特意挖掘,充當灌溉、消防用的蓄水池,進而兼做觀賞的池塘。昔時,此一坐落的位置,乃台北近郊的偏遠位置。至少在半甲子前,周遭還是圳水汨汨,水田阡陌,偶有幽皇叢生,兀自保持著台灣鄉下風景的寫照。
松山菸廠的興建,大抵沿襲歐洲貴族階級的綠色庭園美學,跟周遭這種自然水田風光截然有異。當時,在預留的開放空間,日本人照本宣科,依循文藝復興的建築思維,修築了庭園,再大量地栽植各種熱帶園藝植物。
晚近10幾年,菸草製造沒落,停止營運之後,廠區荒廢了,自然環境干擾減少,這些舊有的植栽,加上後來自生的本土植物,隨著時間之變化,駸駸然形成了一個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態環境。
長期無人干擾下,偌大的溼地遠處廢棄菸廠一隅,無疑是個豐腴的綠洲,許多水鳥和水生動植物蜂湧到來,或短暫棲息,或渡個一季。又或者,落地生根,繁殖於此,也就不那麼意外。
如今,菸廠周遭環繞著龐大的交通動線,還有密集的公寓街道。相對地,方圓6、7里內,幾無相似的自然環境。縱使有一二大池,也都是水泥化的公園。蓮花池能保留至今,其彌足珍貴自不待言了。
再細究之,此池之大,不僅眼前池塘之面積而已。廠區內還有其它小型水塘和水生溼地環境不等,散落辦公房樓間,形成外圍的過渡區,讓蓮花池多了幾層緩衝。此一綠帶,因長久保持,又不常受干擾,仿若失落的城市動物天堂。
又擴及整個台北盆地的地理。若比喻台北為一沙漠,這座生物棲地相當多樣化池塘,更是台北市東區較大且自然度較高的綠島,也是南港山系自然環境,導入台北盆地綠色廊道中,第一個生物的中繼站。
初次觀察這水塘時,如小品文章之雋永,自然意境渾然有成。
池塘正中棲息著一隻龐然的蒼鷺,豎起脖子警戒著。三四隻紅冠水雞悠遊,劃過水面,幾隻夜鷺則靠著對岸形成的隱密樹牆,安心地閉目棲息。岸邊的草叢也不斷有灰頭鷦鶯的清脆鳴啼,仿若宣示著地盤。鳥類之悠哉生活,清楚告知著環境的封閉和優質。外頭車聲喧囂不已,這兒卻如世外桃源,毫不受到外界的干擾。我等若干人的貿然出現岸邊,尚且如此愜意,更何況每天無人時,此類景觀之天然情境。
根據個人長期的賞鳥經驗,依伴著這等開闊無人,草叢隱密的池塘生活,勢必還會有翠鳥、黃小鷺、粟小鷺和黑冠麻鷺等,甚而出現董雞、緋秧雞、大葦鶯等稀有的鳥種。做為一個城市的觀鳥小站,足以。
至於,棲息於池塘的魚類,相信也會有鯽魚、鯉魚等多樣性的魚類,說不定連台灣細扁、蓋斑鬥魚都可能還有棲息。如此擴及棲地之水生和岸邊的生物相,其豐饒以及多樣,想要在台北找到類似的水池,恐怕也是絕無僅有了。
我為何前往此地?原來,這一個非傳統型溼地,正面臨高度的開發壓力,而且即將開始動工。未來,市政府想在這裡興建一處文化體育園區。園區勢必吸引人潮,為了紓解大量車流的到來,道路必須拓寬。蓮花池部份位置,剛好阻礙到此一設計的要道上。此一溼地若不修整範圍,恐怕只有填土掩埋,宣告消失一途。縱使自然保育團體百般呼籲,都難以挽救這個殘忍的事實。
邀我前往評估的,並非政府單位。意外的,竟是準備投標的廠商。過去,吾人所接觸的,凡準備投標松山菸廠,轉型為文化園區者,好幾個單位都深知,此一蓮花池所代表的意涵。若無此塘,再如何精彩細膩的文化園區,彷彿少了某些自然志的意義。財團廠商都了然,自然生態之不可或缺,猶若華服得有美飾之襯托,方能展現其允當的質地。
精打細算的廠商如有善意的動念,吾人難免感動,不免連夜思索,勤快地下筆,想要義務提供一些觀察後的看法。以下也容許我,擅用非文學之筆法,淺談拙見。
平實而論,蓮花池並非傳統台北盆地早年殘留的池塘,具有盆地沼澤的指標意涵,或者符合自然保育溼地的規範,諸如東京的上野公園。它是歷史變遷的意外產物,仍在朝成熟的池塘演化中。
國人在都會溼地方面的經營經驗並不多,有的也只是小型溼地的保育和維護案例。或者是,諸如晚近經營像關渡自然公園,環境過於開闊,且遠離都會中心。像蓮花池如此高密度開發的社區,很難找到相似的例子。在開發的過程裡,它勢必會帶來充滿挑戰性的都會生態保育課題。
現今宣揚的生態觀點,應該基於珍惜都會綠地的保護思維,或者是朝都會溼地空間的保護,增加都市生態的豐富度。不過,為了因應道路變更,短期生態整治的傷害勢必不可免,但最長遠的目標,總是希望,經由生態觀點的重新規劃,讓已經蔚成十多年來的荒野溼地狀態,繼續朝生態池狀態發展。
我因而建議,在新的道路幹線即將動工之前,一個文化廠區的經營,應該提出兩個方向進行構思,一為溼地生物調查,一為溼地的拓寬和重整。
蓮花池提供了一個城市溼地保育的學習機會。
調查完後,確認可以進行拓建重整,應該邀請保育團體、學者專家等,對溼地的整修工程,提供意見,多方交流,以期將衝擊降至最低。再者,將來道路拓寬和重整時,應該考慮到一些問題。
譬如,拓建時間應避開生物繁殖季,考量物種習性,作為施工依據。先拓寬廠房溼地範圍。再將未來道路拓寬的空間,予以小心而隱密地隔籬。隔籬後再行施工道路部分。隔籬的樹種,最好繁複多樣,隱密厚度也足夠。池面的岸邊,亦可考量樹籬的可能。
溼地環境微調變更後,建議循關渡自然公園,延攬生態保育團體進入廠區,經營此一溼地。都會溼地的經營模式亦可參考日本上野公園的經營模式,永續而良善地規劃環境。
以上乃一荒廢之地,無法存在時,從那現實之中,尋找一個未來機會之我見。
■註:2011.7.目前所知,有一巨蛋將在此興建,池塘應會保留,但緩衝區還是會消失。若無緩衝區,池塘再大,再封閉,其實都已喪失完整的功能。一個當代城市是否偉大,不再動物園、植物園之存在或美好而已,更遑論歌劇院或表演場地的不斷擴充和誕生,而在於自然公園之多寡和大小。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