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射飛彈摧毀衛星 太空軍武競賽升級
(中央社華盛頓17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太空司令部司令芮孟(Jay Raymond)去年透露,兩顆俄羅斯衛星在距地面數百公里外的太空軌道上,跟蹤一顆美國間諜衛星。
雖然不清楚這兩顆俄國衛星是否可能攻擊被跟蹤的美國USA-245偵察衛星,但芮孟表示:「這可能在太空中造成危險局勢。」
這起事件雖已落幕,卻也凸顯太空軍備競賽情勢升高,可能配備炸彈的衛星和發射雷射的太空船等科幻小說情節,已然成為現實。
而當俄羅斯15日承認由地面試射飛彈摧毀一枚衛星,大秀武力之後,這種風險更加明確。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稱俄國的行動「魯莽」。他今天在歐盟國防部長會議上表示:「這顯示俄國現在正在發展新型武器系統,可以射下衛星。」
太空的軍事化歷史,和太空競賽本身一樣悠久。早在1957年蘇聯發射史普尼克衛星(Sputnik)進入軌道後,華府和莫斯科就開始想方設法,既要武裝自身衛星,也能摧毀敵方衛星。
起初,世人最擔心的是核武會上太空。1967年,世界強權與各國簽署「外太空條約」(Outer Space Treaty),禁止把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放入軌道或外太空。
自此之後,俄國、美國、中國甚至印度,開始開拓能夠規避這項條約的外太空動武方式。
時至今日,太空軍備競賽重點在於摧毀敵方的衛星。對於先進軍隊而言,衛星在通訊、監視與導航方面日趨重要。
蘇聯在1970年成功發射能夠搭載炸藥的衛星,足以摧毀軌道上的另一枚衛星。
美國在1983年予以反擊,當時的總統雷根宣布極具雄心的「戰略防衛計畫」(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這項被稱為「星際大戰」(Star War)的計畫,目標為建造精準導向的反飛彈飛彈系統和能發射雷射或微波的衛星,使得美國在軍備競賽上更勝一籌。
儘管大多設想最終並不可行,但美國確實成功在1985年試射飛彈,摧毀了一枚報廢衛星。自此之後,美國的競爭對手爭相展現他們也有相同技術,中國在2007年,印度則在2019年發射反衛星飛彈。
因此,俄國在15日成功射下衛星,專家並不感到意外。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太空專家蘇爾斯-韋爾熱(Isabelle Sourbes-Verger)說,俄國不需要摧毀衛星,來證明他們有能力辦到。
她表示,這其實在展示,「如果在不對稱戰爭中有其必要,俄國不會讓美國成為唯一掌控太空的霸主」。(譯者:戴雅真/核稿:林治平)11011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