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工場新牆色差惹議 文資委員:符合修復倫理
(中央社記者陳昱婷台北30日電)台北市定古蹟台北工場即將修復完工,但北向立面刻意採用不同材質,牆色強烈對比惹議。文資委員認為,這片立面已不在原始位置,所以不仿舊而是還原歷史意象,符合修復倫理。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台北工場)鄰近台北府城北門,原為清朝時期台灣巡撫創設的機器局,負責製造機械及修理火車,後改制為鐵路局,並在民國81年被指定為第3級古蹟,99年時有別於主廳舍、戰時指揮中心等國定古蹟部分,單獨成為市定古蹟。
台北工場古蹟修復工程在109年底啟動,斥資逾新台幣1.1億元,還原既有牆體及木門窗風貌,並仿製百年前混凝土地坪,同時保留疑似清代遺留至今的桁架,預計年底即可報竣工。
不過,台北工場原本的北向立面在81年市民大道拓寬時被拆除,已不是現在位置,台北市文資委員會審議修復計畫時認為不宜仿作,最後決定以尊重原貌為原則,新建鋼筋混凝土牆,也能強化建物結構。
新立面因為材質與顏色都與其餘牆面明顯不同,近期在臉書(Facebook)上引發討論,有網友說「修舊不如舊,不如不修舊」,也有網友批評很突兀、沒有整體感,新立面還遭戲稱為「全新的古蹟」。
台北市文化局為此日前邀集文資委員李乾朗、張崑振現勘,2人皆認為新牆工法在古蹟修復理論及倫理上沒有問題,僅色澤彩度及明度過高,但經過一段時間風吹雨打、日曬雨淋後應可降低。
2名委員指出,因為原立面在市民大道中間,所以這道牆並非仿舊重建,而是還原歷史意象,「就像受傷後貼上OK繃」,考量易於辨識性及真實性,不刻意在現地複製原立面魚目混珠。
至於網友批評不美觀的爭議,委員認為,「古蹟沒有是非善惡美醜之分」,建議修復單位在北向立面設置解說牌,將修復歷程講清楚即可。對此,負責修復的台北市捷運工程局第二區工程處允諾設置。
民進黨台北市議員林延鳳表示,新牆色差與彩度造成民眾強烈視覺衝擊是不爭事實,北市府有責任在專業與民意間取得平衡,也要考慮北門周邊整體意象和協調度,更要避免閉門造車,應在過程中就做好民意諮詢,否則難以說服納稅人花費這上億元的重要性。(編輯:戴光育)11207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