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烏克蘭戰爭走向 影響台灣對歐論述

自俄羅斯3年前全面侵略烏克蘭以來,台灣借助這場戰爭及所衍生效應對歐洲安全的衝擊,以及烏克蘭與台灣從地緣政治或價值觀對抗等角度皆可被視為位處「前線」,不可諱言在對歐論述和宣傳上獲得一定程度的「方便」,得以透過較以往增加的管道與平台分享「台灣經驗」、展現「台灣能幫忙」。

中央社駐倫敦特派員陳韻聿

2025/2/20 09:49(2/20 11:16 更新)

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將滿3年,倫敦市中心中央政府機關大樓林立的街道仍可見英國與烏克蘭國旗共同飄揚。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攝 114年2月20日
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將滿3年,倫敦市中心中央政府機關大樓林立的街道仍可見英國與烏克蘭國旗共同飄揚。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攝 114年2月20日

在歐洲需要美國支援、因此有必要訴諸美方日益重視的印太區域的情況下,台灣也得以借力使力、強調全球安全事務的跨區域連動性,凸顯「關注和支持烏克蘭之際,勿忘關注和支持台灣」。

然而,隨著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1月下旬就任,加速對俄烏「促和止戰」,高度依賴美國支持的台灣該如何調整2022年以來的「與烏克蘭同在」(Stand with Ukraine)論述?在歐洲各國對川普政府的對俄、對歐作為普遍深有疑慮的情況下,近年積極拓展對歐關係的台灣,該如何在歐美之間調整自我定位?

更進一步問,台灣是否該「欣見」美國強勢表態有意減少投入歐洲防務,而理由是為了專注應對主要源自中國的印太區域安全挑戰?然而,在「區域分工」的邏輯下,歐洲各國未來是否仍有義務強力支援美國回應在印太區域的威脅、並在對中作為上盡可能與華府協調一致,或許有待觀察。

或者,台灣該憂心縱使「停火」協商還未正式開始,俄羅斯即已幾乎確定其侵略行為將至少部分「回本」、終獲回報?美方首先是與俄方「喬」,坐實莫斯科當局一再主張的「國際事務是大國強權之間的事」,以及俄羅斯對抗的是西方集體,也只有西方集體的「老大哥」美國有資格與俄方平起平坐對談。

順著這樣的邏輯,不難理解若是在印太區域,與特定大國相較,量級較輕的其他利害相關方的關切與利益,可能會得到什麼樣的加權比重。實質上置侵略者與被侵略者於相等地位,一如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就俄烏戰爭所言,協議必須「各方都可接受」,這在強權政治下可能導致什麼樣的結果,或許可以放在台海脈絡想像一下。

波蘭外長席科斯基(Radosław Sikorski)近日在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提到,一旦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被容許將烏克蘭納為俄羅斯的實質附庸國,這將相當於向中國釋出訊息,「你(中國)可以收復你認為的叛亂省份(renegade province) 」,並進而影響美國的大戰略和同盟體系,以及台灣的未來。

美國中東歐事務專家安愛波邦(Anne Applebaum)及其他熟悉相關討論的人士曾指出,美國內部不乏意見認為,為抗衡主要敵手中國,破壞俄中關係以「聯俄制中」,是值得考慮的策略。盧比歐18日與俄方代表在利雅德會談後提到,美俄可就「地緣政治共同利益」及「歷史性的經濟和投資機會」展開合作。台灣或許有些人會在字裡行間,看見「美俄將聯合對付中國」的吉兆。

不過,安愛波邦認為,這類說法是忽略俄中共同的根本戰略目標與利益。俄羅斯知名俄中關係專家陳寒士(Alexander Gabuev)指出,俄中事實上皆不信任華府,且不排除下一位美國總統可能推翻這一任政府達成的協議,同時皆期待在多極(multipolar)新興國際秩序中,藉機削弱美國。

歐洲一名熟悉俄羅斯外交實務的人士告訴記者,從較長遠角度看,俄中共享的意識形態與對所謂西方價值觀、自由民主體制的共同敵意,以及歷經時間考驗的雙邊關係,足以抗衡任何雙邊短期矛盾或單邊利益。至於認為經濟誘餌足以離間俄中,則是忽略對莫斯科和北京這種政權而言,經濟民生恐怕不是首要關切。

這名人士另提到,1970年代美國「聯中制蘇」的後續效應已顯示這類「以惡制惡」政策的短視。蘇聯的崩解主要是源於內部因素,而中國反倒得以藉美國的「聯中制蘇」壯大,如今成為令美方備感壓力的對手。

台灣近幾年對外論述與宣傳往往以「價值觀」為主要訴求,這既反映台灣的國際地位現實,另一方面也透露,台灣的安全有很大程度仰賴國際社會的「善意」:即使有實力堅強、牽動全球經濟活動的半導體產業,恐怕僅是這一點也不足以說服所有「世界主要國家」積極承擔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各項潛在成本,義無反顧「力挺」台灣。

是否、以及如何「力挺」,終究取決於各國領導層的政治意志,而這往往牽涉除了「價格」以外的價值選擇。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近日在布魯塞爾一場記者會表示,各界可大談價值觀,但價值觀無法拿來射擊(you can't shoot values)。他並強調「硬實力」(hard power)的重要性和不可取代。

可以說,這番話一方面是給熱烈信仰軟實力(soft power)小成本立大功、四兩撥千金奇妙效用的人一記適切提醒,另一方面,對台灣的意義恐怕是得為赤裸裸的硬實力競爭做好準備。這樣的國際政治環境對台灣的挑戰為何,應是無須贅言。

去年美國總統大選選戰期間,親近烏克蘭決策圈的人士曾私下透露,時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政府的對烏和對俄政策實際效果恐怕是「讓烏克蘭慢慢死去」;即便川普很有可能勝出,烏克蘭未必不能「賭一把」,試著讓局勢儘速往對烏克蘭有利的方向發展。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當國際間出現所謂烏克蘭疲乏,而這一定程度是源於自由世界對局勢升高的忌憚以及戰略決斷與執行力不足,寄望於「大破大立」作風在短時間內「開創新局」,動機或許不難理解。

然而,在風起雲湧的國際政治局勢變化中,台灣該如何在追求「永遠與贏家同在」之餘,面對國際不同行為者時,均能連貫一致展現獨立主體該有的自主性、並提出不僅止於「隨勢應變」的對外論述與自我定位,或許值得進一步思索。(編輯:韋樞)114022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