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台灣獨具「兩棲外交」 歐盟應有創意彈性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9日專電)歐盟遲不與台洽談投資協定,近日在歐洲期刊提出台灣獨特「兩棲外交」模式的學者王額爾接受中央社採訪,主張台灣是歐盟經濟安全不可缺的一塊,歐盟應善用台灣在該模式下的模糊地帶,以創意與彈性作法破框。
王額爾(Earl Wang)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附屬國際事務研究中心(CERI)研究員。荷蘭學術出版商博睿(Brill)最新出版的歐洲國際研究評論(Europe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刊登他的專文,以歐盟與台灣的雙邊投資協定(BIA)決策演變為例,分析台灣在國際上獨有的「兩棲外交」(amphibious diplomacy)模式。
他向中央社記者解釋,「兩棲外交」是指台灣被迫同時在兩個國際關係的世界裡生存,一個世界是與邦交國的正式外交,提供台灣國際法上的主權國家地位;另一個世界則讓台灣能在正式與非正式外交的中間地帶遊走,與美、歐等在經濟、外交或防衛上對台灣很重要的非邦交國交往。
他認為美歐近年不斷強調的「理念相近夥伴」說法,就是幫助台灣強化在國際體系裡的行為主體性(actorness),而現階段對美歐乃至台灣而言,比主權名義更重要的是,先增加台灣這個主體在國際上積極行動的能力。
然而,相較於剛與台灣簽署了「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第一批協定的美國,歐盟(EU)至今仍不願與台灣開啟雙邊協定的談判程序。一位歐盟發言人私下告訴中央社記者,歐盟不會跟進美國作法,以免被解讀為與台灣發展正式外交。
王額爾分析,大部分國家對台關係都處於正式外交與非正式外交之間的光譜上,但美國較靠近正式外交,而歐盟則靠近非正式外交那一端。
「其實歐盟不只對台灣如此,對國際政治的許多事情,歐盟總是比較保守」,他說,歐盟的心態是不想玩強權遊戲,所以不像美、中、俄那樣較願意明顯表態。
但他強調簽署雙邊協定並不代表正式外交,紐西蘭、新加坡都與台灣簽有經貿協定,美國與台灣談貿易倡議也不想觸及台灣國家地位問題,因此歐盟應該跳出這個思考框限。
在訪談台、歐官員及商業組織代表,並爬梳雙方經貿協定的演進歷程後,王額爾指出真正關鍵:「很不幸的,台歐協定被鎖在歐盟與中國協定的僵局下。」
他發現,最初台灣與歐盟有機會發展的是經濟合作協定(ECA),也就是與自由貿易協定(FTA)同樣涉及市場開放領域,但在歐盟無意與中國談判自由貿易、只想談投資後,與台灣的方向也就轉成了雙邊投資協定。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在2015年一份貿易政策文件首次提到「在與中國協商投資協定的基礎上,歐盟也將分別與香港和台灣探索開啟投資談判」。
但2020年執委會與中國完成「全面投資協定」(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CAI)談判,後因新疆等人權議題,2021年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決議凍結該協定,台歐投資協定無辜遭受「池魚之殃」,縱然許多歐洲議會議員推動台歐洽簽,但執委會連準備談判的前期作業都不肯開始。
王額爾指出,2021年歐盟執委會貿易總署(DG Trade)的推動協定相關文件不再包含台灣,「我相信這是因為歐中投資協定的政治環境改變了,所以若它無法完成,不幸的,台歐雙邊協定的談判也無法啟動。」
貿易和投資,是台灣強化在國際體系行為主體性的最重要管道,「世界貿易組織(WTO)已經提供台灣(簽署雙邊經貿協定的)法律基礎,現在剩下的問題是政治」,王額爾說,其他國家都在觀察前述美國模式是否可行,包括加拿大跟進此模式的結果,「我相信這會帶來正向趨勢」。
至於歐盟,他認為若能回到世貿組織架構下,或歐盟認定與台灣簽協定不算正式外交,那麼台歐仍有機會繞過中國難題、達成協定。「在美台第一批協定簽署後,歐盟也該想出一個有創意的方法,因為這對歐盟想成為國際主要角色,以及當前它極強調的經濟安全而言都很重要」。
「沒有台灣,歐盟的經濟安全戰略地圖無法完成」,王額爾說。(編輯:馮昭)112060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