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中山醫大通識課解析牽亡歌 師生思考生死與關懷

2025/3/26 18:43(3/26 21:4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風中燈牽亡歌團」團長林宗範(圖)26日應邀到中山醫學大學,以牽亡歌為主題發表演說,除講解牽亡歌歷史與表演形式,現場也演唱代表曲目。(中山醫學大學提供)中央社記者趙麗妍傳真 114年3月26日
「風中燈牽亡歌團」團長林宗範(圖)26日應邀到中山醫學大學,以牽亡歌為主題發表演說,除講解牽亡歌歷史與表演形式,現場也演唱代表曲目。(中山醫學大學提供)中央社記者趙麗妍傳真 114年3月26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趙麗妍台中26日電)「風中燈牽亡歌團」團長林宗範今天向中山醫學大學師生分享思考生死與人文關懷的意義。他說,牽亡歌讓亡者安息、生者釋懷,在聲音與儀式中完成對生命的最後陪伴。

醫學教育除重視專業技術,如何深化對生命歷程的理解與關懷,也是重要課題。中山醫學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通識教育中心今天邀請「風中燈牽亡歌團」團長林宗範,講座以「生命最終的溫柔─牽亡歌」為題,全程以台語分享傳統民俗,他除講解牽亡歌的歷史與表演形式,現場演唱代表曲目。

牽亡歌是台灣喪葬儀式中極具代表性的陣頭表演,結合歌舞、戲劇等表演藝術與喪葬科儀,透過紅頭法師、尪姨、老婆、小旦與樂師等角色,搭配龍角、帝鍾、奉旨、烏鑼與木魚等法器,牽引亡魂回歸地府,也為生者提供情感撫慰與精神出口。

林宗範表示,牽亡歌不只是送別的儀式,更是一種充滿溫柔的療癒行動,讓亡者安息、生者釋懷,在聲音與儀式中完成對生命的最後陪伴。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中山醫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林培雅指出,希望學生跳脫醫學中對理性與科學的相對偏重,從民俗文化中重新看見人與人的情感連結與臨終關懷。她強調,若醫學教育過度著重技術訓練,可能會忽略對人的同理與陪伴。

林培雅表示,透過牽亡歌的文化講座,學生學會用多元的視角看待生命與死亡,也學會在未來臨床工作中,以更溫柔與體貼的方式,面對病患與家屬,實踐醫學人文的精神。(編輯:陳清芳)1140326

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6日邀請「風中燈牽亡歌團」團長林宗範(後左2)發表演說,講座以「生命最終的溫柔–牽亡歌」為題,全程以台語分享傳統民俗。(中山醫學大學提供)中央社記者趙麗妍傳真 114年3月26日
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6日邀請「風中燈牽亡歌團」團長林宗範(後左2)發表演說,講座以「生命最終的溫柔–牽亡歌」為題,全程以台語分享傳統民俗。(中山醫學大學提供)中央社記者趙麗妍傳真 114年3月26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