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管那麼多 人到中年只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書摘】
(中央社網站)人到中年,似乎事事都不如預期。孩子令人疲於奔命,父母的健康開始出狀況,生活和工作充滿瓶頸...。也許正是如此,「中年學」愈來愈受關注,愈來愈多人分享怎麼過好中年。其中關鍵之一,是學習把人生不同的部分排出優先順序,練習把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不必事事顧慮別人的看法,因為「在乎」其實很消耗心神。
曾任Airbnb轉型策略顧問的奇普.康利(Chip Conley),40多歲時面臨健康亮紅燈、事業低潮、伴侶分手、摯友離世等困境,他在50歲後重新找回方向,2018年創立全球第一家「中年智慧學校」,協助來自40多國的數千名學員重新規畫人生方向。他認為中年不是危機,而是轉化、蛻變的機會,但在轉變之前,必須放下年輕時的思維、習慣、身分認同與決定。他把這些年讓他愈來愈快樂的12個智慧集結成書《中年的選擇》,希望能夠引導讀者走過這段一生轉變最大的時期,愛上中年人生,也愛上中年的自己。中央社取得授權與您分享部分內容。
我不需要管那麼多了
當我年輕的時候,做決定時很難不顧慮別人的看法。無論是運動還是寫報告,我都希望得到回饋(當然還有別人的肯定),我把人生視為一場大型演出。好消息是,我們終於來到一個人生階段,不再需要留意按讚數、為了寫貼文絞盡腦汁,以及用修圖軟體修飾每一張照片。年紀增長之後,大多數人已不再像以前那樣,那麼在乎別人的看法了。我們發現,「在乎」不僅分散我們的注意力,還會消耗我們的精力和心思。到了中年,我們開始把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我慢慢意識到,所有的人一直高估了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我發現,我們用雷射般的專注力,聚焦自己的失敗,於是認定其他人也和我們一樣:用顯微鏡檢視我們的失誤(但他們根本沒有這麼做)。
一個例子是,我50歲開始在我家附近學衝浪。我很確定,坐在海灘上的所有人都在看我,而且只有我一個人是手忙腳亂的初學者,但實情是,當時有好幾十個菜鳥在海上學習如何乘風破浪。我對於完美表現的在意,很自然導致了一種表演焦慮,使我無法與海浪合而為一。
我的解決方法是,在黎明時分去練習,海灘在那個時候空無一人。我開始明白,衝浪雖然是一種個人運動,但實際上是一種團體活動,當我忙著做單人表演,就失去了與其他人同樂的機會,包括在海上和陸地上。在那以後,我終於可以不在乎我在衝浪板上是否英姿煥發了。
不在乎 可以讓你開始在乎
到了中年,只在乎少數事情的態度顯得格外珍貴,當我們意識到,在人生上半場一直在累積東西,現在是時候做一些修改了。學習把人生不同的部分排出優先順序,是我們年歲漸長後的要務之一。畢琳達.麥基(Belinda Mackie)在《有益的拒絕》(The Good No)指出,曼森想說的是,「不在乎的重點不在於不關心,而是對與眾不同感到自在。」
遺憾的是,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常令我們害怕,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那些看法證明了我們心底對自己的厭惡。各位,到了中年,你唯一需要的證明只有停車證。
你這一生或許只能關注幾件事,因此,你必須謹慎選擇。我們到了中年,開始有能力辨別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我們的價值觀定義了哪些活動是有價值的。
評斷他人就是評斷自己。我在這個人生階段學到了一件事:如果我要善待自己,首先要讓寧靜入住我心。當我培養了平靜與沉著的心理狀態,就不會那麼嚴苛的評斷自己,尤其在我可能被惹毛的時候。我已經厭倦被人激怒,我要明智的慎選戰場。
下列是我最喜歡的小訣竅,防止自己在不應該被激怒的時候暴走:
1. 我問自己,「從我的一生來看,這件事重要嗎?」
2. 我減少花在社交媒體的時間,並拒絕一直滑手機,瀏覽負面新聞。
3. 我要去做我關心的事情時,不再尋求任何人的「准許」。
4. 對於從前覺得有義務要做的事,我現在比較能夠拒絕了。
我也常背誦3句話,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認為這3句話充分展現大屠殺倖存者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的智慧:「在刺激與回應之間有個空間。在那個空間裡,我們有權力選擇如何回應。在我們的回應裡,我們得以成長、得到自由。」(書摘由天下雜誌出版提供;編輯:鄭懿君)1140108
- 作者|奇普.康利(Chip Conley)
- 譯者|廖建容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2024/11/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