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腹游蛇近50年棲地減少僅存北部 改列瀕臨絕種保育類
2024/4/2 15:53(4/2 17:54 更新)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日電)林業署表示,棲息於淡水濕地的赤腹游蛇,50年來因棲地消失、農藥污染而岌岌可危,今天將赤腹游蛇由原本珍貴稀有改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民眾參與保育,可領生態薪水。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發布新聞指出,過去常見於台灣西半部池塘、草澤、水田等淡水濕地的赤腹游蛇(Trimerodytes annularis),民國60年以前還是常見蛇種,背部棕黑、腹部及身側橘紅色搭配黑色條紋;近50年來因為棲地消失、農藥污染等因素岌岌可危,97年被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赤腹游蛇小百科
- 學名:Sinonatrix annularis
- 別名:赤鏈華游蛇、水赤鏈游蛇、半紋蛇、紅豬母
- 分類:爬蟲綱 有鱗目 黃頷蛇科 華游蛇屬
- 特徵:最大全長可達100公分,在外型上與白腹游蛇相似,體型圓胖。身體側面隱約可見到黑色環紋。腹面赤紅色。
- 棲地:海拔500公尺以下的溪流、山澗、池沼、溝渠、水田。偏好山區的水域環境。
- 習性:日夜都會活動。無毒。以蛙、蝌蚪、泥鰍及魚為食。
資料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
看更多
關閉
林業署並說,98年委託專家學者進行為期4年的全台灣半水棲蛇類族群分布調查發現,新竹以南的赤腹游蛇族群恐怕在調查之前早已消失殆盡,而台灣北部殘存族群數量更是岌岌可危,分布更為稀少;因此決定提升保育等級,2日公告改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為盼全民投入保育,林業署說明,去年11月起推動赤腹游蛇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希望在地農民及社區居民一同參與保育工作,可以領獎勵金。
生態服務給付俗稱「生態薪水」,林業保育署說明,現行架構包含維持友善農地、自主通報、巡護監測3大給付項目,並依各種物種面臨的威脅與生態習性,設計獎勵內容。
有關赤腹游蛇生態給付方案內容,林業署說,只要在現存赤腹游蛇族群分布範圍的農牧用地,農地面積至少100平方公尺(0.01公頃)以上,全期農地維持蓄水,且全期農作不使用除草劑、具水生物毒性農藥、油劑與皂素類的防治資材,每年每公頃核發最高新台幣3萬元獎勵金。
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若農民進一步營造適合的棲息環境,例如營造埤塘、維護埤塘等自然生態,經執行機關評估確認具備赤腹游蛇可棲息利用的條件,每人每年加發最高3萬元獎勵金。
此外,若社區發展協會或在地團體成立巡守隊,定期巡護赤腹游蛇棲地,並協助營造植被、移除外來入侵種、通報違法捕捉保育類野生動物及環境污染等情事,最高每年可領6萬元獎勵。(編輯:陳政偉)11304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