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是中國頭號考量 美專家:可當嚇阻侵台利器

(中央社華盛頓26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專家團今天在聽證會指出,中國若認定出兵侵台將招致美國的盟友及夥伴斬斷對中貿易關係,就不會輕舉妄動。他們說,國會議員應當明白,盟友的戰略作用遠大於防衛支出。
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今天舉行聽證會。「南華早報」報導,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費里曼史波格利國際研究所(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研究員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作證時,點出中國是「一個出口導向經濟體」,「如果他們認定,他們若攻打台灣就將斷送與美國盟友和夥伴們的貿易,就絕對不會動手」。
梅惠琳等出席聽證會的專家強調,在協助軍事嚇阻中國這方面,美國盟友及夥伴們可以提供的遠遠不只有財力而已。
華府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主席薛瑞福(Randall Shriver)說:「重擔的分擔往往被限縮於單一數字,也就是『一國的國防支出在國內生產毛額(GDP)所占的百分比有多少?』。」
他說,這個數字「並非向來透露全貌」。他以菲律賓為例,儘管菲國國防支出僅占GDP的1.5%,但開放了境內更多軍事據點給美軍使用。
出席今天聽證的人士表示,在嚇阻中國侵略性上,美國盟友可從各方面提供一臂之力,例如給予美軍飛機空域許可、投資美國造船業等等,也包括堅若磐石的忠誠。
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外事學院教授車維德(Victor Cha)表示,華府需要印太夥伴們「築起一道集體經濟嚇阻架構」來打擊北京當局潛在的「機會主義侵略」。
出席聽證的專家團說,美國則需要提供其亞洲盟友及夥伴們人道主義、發展、技術和政治支援,當作交換條件。
梅惠琳說:「若要鼓勵任何形式的責任分攤,最佳方式並非公開批評盟友或提出要求;相反的,美國需要提供的不能僅僅是安全保障而已。」
出席聽證會的專家團隊說,然而,這類支援也包含遭川普政府大刀闊斧縮減的幾項計畫,諸如向海外提供人道主義和發展援助的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以及美國之音(VOA)和自由亞洲電台(Radio Free Asia)等媒體。
梅惠琳表示,這種需求是迫切的,「我直接與中國軍方對話時,詢問過他們(在亞洲)的軍事活動,他們告訴我,這類活動是專門設計用來向(美國)盟友和夥伴展示,美國幫不了他們。 」(譯者:蔡佳敏/核稿:劉文瑜)11403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