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520農運35週年3 / 自由化浪潮一波波叩關 台灣經貿轉型跌宕起伏逾30年

2023/5/16 15:49(5/16 16:4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1988年5月20日,當年台灣以農產出口外匯來扶植工業,又面臨美國施壓開放市場的壓力,經濟起飛卻犧牲台灣農民權益,終於爆發520農運,導致130多人被捕,近百人被移送法辦。前右為當年農運副總指揮蕭裕珍。(邱萬興提供)
1988年5月20日,當年台灣以農產出口外匯來扶植工業,又面臨美國施壓開放市場的壓力,經濟起飛卻犧牲台灣農民權益,終於爆發520農運,導致130多人被捕,近百人被移送法辦。前右為當年農運副總指揮蕭裕珍。(邱萬興提供)

1988年的520農運,因全球貿易自由化而生,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請願運動,也是美麗島事件之後最大的街頭運動。35年後,當年的7大訴求是否已落實?農民是否獲得正義?台灣的農業又走在什麼樣的路上?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16日電)1980年代,正值台灣經濟起飛的黃金時期,出口強勁成長,對美貿易順差迅速擴大,高速擴張結果引來美國施壓,一連串的貿易談判接踵而至。全球貿易自由化固然換來機會,弱勢產業在這股風起雲湧的浪潮中,也被迫付出代價。

1988年3月,美國火雞肉開放進口,數千名雞農怒氣沖沖北上抗議,時任國貿局長的蕭萬長出面接受陳情,卻遭到鷄農蛋洗,那一幕蛋洗「微笑老蕭」畫面,不僅成了蕭萬長一生政治命運轉折點,也開啟台灣往後逾30年經貿轉型跌宕起伏新頁。

火雞肉、農工產品、菸酒到台灣正式叩關世界貿易組織(WTO)展開的上千場談判,台灣的農業、工業以及服務業部門經歷數十年的衝擊與陣痛,草根力量帶動的社會運動,隨著政治體制結構鬆動與開放,風起雲湧展開。

由於產業政策長期向工業傾斜,加上開放進口帶來的龐大壓力,農民的憤怒成為燎原之火,爆發了1988年的520農運,這不只是台灣首次最大規模的農民請願運動,也是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小檔案

  • 事件起因:1978年12月美國政府突然告知即將終止與中華民國政府的外交關係,國民黨政府宣布停止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引發黨外人士一連串抗議。
  • 1979年8月,「美麗島」雜誌創刊,8月中旬第一期「美麗島」雜誌問世出刊,各縣市分社服務處陸續成立,美麗島雜誌不僅是一本兼具組織、運動、宣傳的刊物,更成為黨外的代名詞。
  • 事件經過:黨外人士計畫在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在高雄申請集會。遭執政當局派出大批軍警鎮壓,因而爆發警民大衝突。
  • 其後,國民黨政府以「涉嫌叛亂」罪名,逮捕美麗島雜誌成員包括發行人黃信介、總編輯張俊宏、總經理施明德、發行管理人林義雄、姚嘉文、副社長呂秀蓮、社務委員陳菊、編輯陳忠信、王拓,以及參與抗爭的紀萬生等上百人,並查封美麗島雜誌社及各地辦事處。
  • 參考資料:台灣民主運動25年,張富忠、邱萬興編著
看更多
關閉
後,最嚴重的街頭運動。

時至今日,農運即將屆滿35個年頭,台灣則在幾次的貿易自由化與產業轉型後,成功蛻變為「科技之島」,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關鍵性角色。

美國掌經濟霸權 進口開放台幣升值雙重施壓

攤開台灣經濟發展歷程,處處可見美國的影子。戰後民生凋蔽的台灣,自1951年起,接受美國長達15年、近15億美元的援助,台灣得以在電力、交通、通訊等各項基礎建設打下厚實基礎,為日後的經濟奇蹟鋪路,也讓體質孱弱的台灣開始「轉骨」,快速恢復經濟活動。

這段期間,政府以經濟安定為首要目標,糧食自給自足顯得格外重要,因此1950至1960年代期間,台灣採取「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策略,輕工業迅速萌芽茁壯,農業、紡織業躍居風光的外銷產業,為台灣賺進大把外匯。

而後台灣逐步降低管制,加上一連串制度改革與經濟建設,快速工業化之下,經濟成長率動輒雙位數起跳,締造廣為人知的「經濟奇蹟」。

台灣經濟一片火熱的同時,國際環境並不平靜,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直言「1970年代,是經濟史上非常重要的年代」。

邱俊榮指出,戰後在布列敦森林體系的運作下,各國走上緊盯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但隨著順差擴大,為了穩住匯價,政府只得持續印鈔,反而造成通膨問題,各國在通膨及能源危機山雨欲來等內憂外患夾擊之下,終致布列敦森林體系走上瓦解命運。

值得注意的是,1971年,美國首次出現貿易逆差,讓美國得以高舉「不公平貿易」的大旗,開始向其他國家施壓,先後以史密松寧協議、廣場協議,迫使歐洲、日本的貨幣升值。

不過,台灣貿易順差快速擴大,且過度集中美國,自然引來美國不滿,要求台灣放手讓新台幣升值,新台幣匯率從1980年代的40元逐步走升,更在1992年觸及24元價位。

此外,美國認為台灣之所以能從美國賺進大把鈔票,背後很大原因是台灣「不公平貿易」,必須透過開放市場、降低關稅解決。

在此背景下,1980年代台美幾乎是在談判桌前度過,菸酒談判、火雞肉談判、工具機談判、智慧財產權談判等,每每一有進展或重要發言,幾乎都是占據報紙版面的頭條新聞。

前經濟部國貿局資深官員回憶那段談判度日的歲月時指出,美國是世界老大,貿易卻連年逆差,開始找可以影響的貿易對手國開刀;亞洲部分,日本跟台灣雖然對美貿易順差都很大,但日本還有部分政治因素考量,台灣自然就成了美國施壓對象。

官員直言,美國會找各種名目、理由,像是台灣未達國際公認的勞工權益保障,工作時間過長,才能讓產品這麼便宜,以此為由啟動談判,最終目的就是要台灣降關稅、開放進口。

官員也透露,談判之前,高層長官都會召見談判團,「明示、暗示,要談判不准破裂」,說穿了,就是台灣對美依賴太深,從經濟、政治到外交都很依賴,「談判怎麼可以破裂?」

外有壓力內有民怨 國貿局前抗議不斷

1988年春天,政府決定擴大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促使積怨已久的農民走上街頭,先是316事件,緊接著4月26日農耕機開上台北街頭,而後更爆發520農運,抗爭愈演愈烈。

35年前的台灣以農產出口外匯來扶植工業,施行不合理的稻穀換肥料措施,又面臨美國施壓開放市場,台灣農民權益被犧牲,終於在1988年5月20日爆發520農運。(邱萬興提供)
35年前的台灣以農產出口外匯來扶植工業,施行不合理的稻穀換肥料措施,又面臨美國施壓開放市場,台灣農民權益被犧牲,終於在1988年5月20日爆發520農運。(邱萬興提供)

這段期間,時任經濟部國貿局長的蕭萬長接見雞農代表,卻被憤怒農民砸雞蛋,前經濟部國貿局資深官員感慨,「小經濟體跟大經濟體談判,壓力本來就大,外面也會認為去談判就是讓步」。

官員表示,其實就算讓步,怎麼讓也有學問,讓步要讓多、讓少、讓什麼,又能換到什麼,這些都要先沙盤推演,未來才能向上級報告、跟立法院解釋,如何運用讓步的「短空」換得「長多」。

經貿自由化必經陣痛期 專家籲基本糧食安全是底線

台灣政府承受來自美方的莫大壓力,但台灣社會面貌確實因為開放而快速轉變;如今習以為常的麥當勞,或是外商保險公司,都是在1980年代過後,相繼進入台灣市場。

前國貿局資深官員直言,台美談判過程中,發生過很多令人氣憤的事情,但也讓政府高層意識到,除了注重與美國的關係,更應該放眼全球市場。

官員感嘆,當時台灣經濟表現不錯但不是太強,邦交國又少,真正遇到問題時很難討公道;中國經濟發展還不是台灣對手,卻是聯合國會員,又開始與美國拉近關係,「我們警覺到了,在國際多邊體制下,台灣需要一席之地」。

日以繼夜的沙盤推演、一次又一次坐在談判桌前的較勁,激發政府高層對於促台灣走向自由化、國際化的決心。

台灣在1990年,正式向WTO的前身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提出入會申請,1992年成為觀察員;而後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2002年1月,以「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名義正式加入WTO。

然而,開放必然帶來衝擊,邱俊榮指出,不只有農業會受到打擊,加入WTO之後,進口車關稅大降至17.5%,同樣對產業影響甚鉅。但他直言,想要跟國際做生意,就得遵守國際規矩,這是台灣迎向自由化,早晚都得經歷的陣痛期。

台灣經濟研究社社長孫智麗則說,農業在整個經貿議題是很小的部分,卻又是很重要的議題,「因為再怎麼小,一個國家不能只有工業化部分」。

孫智麗表示,國家再怎麼走向工業化發展,基本醫療、糧食供應、能源自主都不能完全照著自由貿易規則走,因為這攸關國家安全,「尤其台海地緣政治,不可能糧食完全放任自由貿易」。

但從現實面來看,孫智麗坦言,台灣地狹人稠,土地是珍貴的資源,農業需要土地,創造的經濟價值卻遠低於製造業,且台商回流、科技業擴廠都需要土地;另一方面,農民人數少、年齡高,導致勞動成本相當高昂。

孫智麗認為,台灣勞動成本高、土地成本也高,以致於從貿易條件來看,產出作物完全不具價格優勢,在此情況下,如果放任自由貿易,政府又不加以補貼,台灣最後可能完全沒有農業,毫無糧食自給可言。

不過從十餘年前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到近年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重要經貿協定的協商過程都少不了農業的存在。孫智麗直言,談判桌上,農產品已經不只是單純的商品貿易,而成為政治操作,要不各國基於糧食安全設下關卡,要不是成為合作的籌碼條件。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孫智麗認為,台灣在談判桌上的農業策略,必然要保障基本糧食安全,除此之外,不妨考慮與友善國家進行廣泛的農糧合作,進口友善國家農產品,以換取台灣其他工業出口,一來達到減少雙方逆差的雙贏,二來可鞏固與盟友的關係。

「就算經貿問題,也不是完全以自由貿易解釋」,孫智麗有感而發地說,各國都有各自考量與優先順序,並在經貿談判的架構下做出權衡;上述策略將是台灣未來在雙邊談判上必然的方向,如此一來,台灣才能在國際廣結善緣,「因為我們的安全除了糧食安全,還有區域經貿整合安全」。(編輯:林淑媛)112051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520農運35週年-1 /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