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520農運35週年1 / 35年前農運訴求 農保、成立農業部陸續開花結果

2023/5/16 15:48(5/28 17:2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35年前的台灣以農產出口外匯來扶植工業,施行不合理的稻穀換肥料措施,又面臨美國施壓開放市場,台灣農民權益被犧牲,終於醞釀出台灣解嚴後第一宗大規模群眾運動,也就是520農運。(邱萬興提供)
35年前的台灣以農產出口外匯來扶植工業,施行不合理的稻穀換肥料措施,又面臨美國施壓開放市場,台灣農民權益被犧牲,終於醞釀出台灣解嚴後第一宗大規模群眾運動,也就是520農運。(邱萬興提供)

1988年的520農運,因全球貿易自由化而生,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請願運動,也是美麗島事件之後最大的街頭運動。35年後,當年的7大訴求是否已落實?農民是否獲得正義?台灣的農業又走在什麼樣的路上?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6日電)520農運將屆滿35週年,當年的7大訴求中,已經逐步落實在精進農保、肥料補貼、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關、農業部即將成立等政策成果上,但廢止農會總幹事遴選的訴求尚未達成。

當年的時空背景是國際貿易開展、市場開放,政府以農產外銷扶植工業、實施以肥料換穀,農民收入遠不及非農業勞工薪資成長,累積的不滿終於在台灣解嚴後第2年、1988年5月20日爆發,5000多人上街,130多人被捕,是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小檔案

  • 事件起因:1978年12月美國政府突然告知即將終止與中華民國政府的外交關係,國民黨政府宣布停止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引發黨外人士一連串抗議。
  • 1979年8月,「美麗島」雜誌創刊,8月中旬第一期「美麗島」雜誌問世出刊,各縣市分社服務處陸續成立,美麗島雜誌不僅是一本兼具組織、運動、宣傳的刊物,更成為黨外的代名詞。
  • 事件經過:黨外人士計畫在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在高雄申請集會。遭執政當局派出大批軍警鎮壓,因而爆發警民大衝突。
  • 其後,國民黨政府以「涉嫌叛亂」罪名,逮捕美麗島雜誌成員包括發行人黃信介、總編輯張俊宏、總經理施明德、發行管理人林義雄、姚嘉文、副社長呂秀蓮、社務委員陳菊、編輯陳忠信、王拓,以及參與抗爭的紀萬生等上百人,並查封美麗島雜誌社及各地辦事處。
  • 參考資料:台灣民主運動25年,張富忠、邱萬興編著
看更多
關閉
後台灣最嚴重的街頭抗爭。

520農運總指揮林國華(前農委會副主委)等人提出7大訴求:全面辦理農保及農眷保、降低肥料售價、增加稻米保證收購價格與面積、廢止農會總幹事遴選、改革農田水利會、成立農業部、農地自由使用。

1988年5月20日,台灣自美麗島事件以來,最嚴重的街頭抗爭事件「520農運」爆發,抗議群眾與警察爆發流血衝突,次日憲兵隊也出動,以水槍等方式強力鎮壓抗議人士。(邱萬興提供)
1988年5月20日,台灣自美麗島事件以來,最嚴重的街頭抗爭事件「520農運」爆發,抗議群眾與警察爆發流血衝突,次日憲兵隊也出動,以水槍等方式強力鎮壓抗議人士。(邱萬興提供)
1988年5月20日,520農運總指揮林國華(前左)等人帶領雲林、嘉義、台東、苗栗、南投、高雄的農民北上抗議,規模之大前所未見,超過百人遭逮,林國華自然也未倖免。(邱萬興提供)
1988年5月20日,520農運總指揮林國華(前左)等人帶領雲林、嘉義、台東、苗栗、南投、高雄的農民北上抗議,規模之大前所未見,超過百人遭逮,林國華自然也未倖免。(邱萬興提供)

時隔35年,曾參與520農運的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學者投入農村運動而後從政的立委蔡培慧、作家兼農村運動工作者吳音寧,農運第二代林國華之女林慧如(現任古坑鄉長)、參與520農運的張田黨之子張豪澤、台大農業經濟系名譽教授林國慶,對7大訴求做了檢視,認同6項有進展。

最具體的是第1項訴求「全面辦理農保及農眷保」不斷精進。蔡培慧說:「現在算有了。」陳吉仲說,截至2022年底,有96.2萬人參加農民健康保險,實耕者、蜂農、河川公地務農者、退伍青農皆可加保;農民職業災害保險有31.9萬人加保;也開辦農民退休儲金,9.3萬人投保。

陳吉仲說,農業保險擴大辦理中,已開發27個品項、42張保單,包含7張政策型、35張商業型保單,橫跨農漁畜產業;讓看天吃飯的農民多一層穩定收入的保障,且有健全的3保1金農民福利制度,才能吸引年輕人從農。

第2項「降低肥料售價」,林慧如說,肥料已開放自由買賣市場。林國慶認為,即便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俄烏戰爭等國際因素影響下,肥料漲幅大,政府透過補貼,「至少有穩住(上漲力道)」。

陳吉仲補充,使用有機資材補的補貼也有增加,可減少化肥使用、促進循環農業發展。

第3項訴求「增加稻米保證收購價格與面積」,吳音寧說,現在人均食米量降低,應以對地給付、生態補貼逐步取代保價收購,像是德國有多樣化的補貼措施。

蔡培慧也認為,生態補貼做得還不夠,應參照歐盟,讓機制更健全,不純然只對有機農業給付,例如水田本身蓄水、涵養生態及地下水,應適當補貼。

林國慶並說,稻米保價收購還在是個大問題,會讓收入壓低、產銷不現代化,未來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CPTPP 小百科

  •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原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是一個綜合性的自由貿易協定。
  • 內容:奠基於TPP,包含貨物貿易、智慧財產權、政府採購與競爭政策等。透過開放市場、打擊貿易保護主義,促進區域經濟整合,欲消除成員國之間超過98%的關稅,鞏固及加強各成員國的優勢產業地位。
  • 成員國: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汶萊、墨西哥、智利及秘魯。英國已獲准加入。
  • 緣起: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為優先保障國內就業機會宣布退出TPP,日本、加拿大等11國持續推動並於2018年3月完成簽署,改名為CPTPP。 CPTPP已於2018年12月底生效。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看更多
關閉
)談判時也會被檢討。

第4項訴求「廢止農會總幹事遴選」,這是唯一公認沒進展的。林慧如用「不動如山」描述,蔡培慧說,當年農會信用部發生超貸、跟地方派系綁在一起有關,選舉制度是一個問題、農會角色也是一個問題,遲早要面對。

張豪澤說,農會應該直選,由農民主導、讓專業者進入農會服務,可是迄今仍由農會會員選出代表,代表再選出理、監事,召開理事會聘任總幹事。

蔡培慧認為,雖然農會開始做品牌、行銷,也不是每個農會都還有沉痾;但也當思考要不要讓另外一組人來做「農事服務業」,例如協助農民取得產銷履歷,或是讓年輕人提供數位化服務等。

第5項訴求「改革農田水利會」,陳吉仲、吳音寧、蔡培慧等人都認可公務機關化後,讓原本的非灌區獲得灌溉服務。蔡培慧舉例,埔里鎮大坪頂區有620公頃,導入關刀溪、九仙溪水源,讓600餘戶農戶受益。

陳吉仲說,擴大灌區已推動27處、3.2萬公頃農田、4萬戶受益,2024年將增至8.8萬公頃。

林國慶擔心公務機關化會消滅掉農田水利會一些角色,公務機關朝九晚五,難以如原本24小時運作;加上都是公務部門,水資源更容易讓給非農業部門而休耕,近年實際灌溉面積縮減,休耕也讓農田的水生動植物生態乾涸。

第6項訴求「成立農業部」將發生,陳吉仲認為這將是農業史上的里程碑。吳音寧認為組織架構、預算算是有提升,不過實際上要能因應新時代、氣候變遷才有意義。

林國慶說,農委會已有農業部的架構,要升格仍給予肯定,未來水土保持及農村發展署、資源永續利用司、動物福利司及推動農業科技等業務能否發揮功能,將可檢視農業部升格的成效。

第7項訴求「農地自由使用」,一直以來甚受關注,林慧如提醒,時至今日,攸關糧食安全的農地劃定,仍存在不公義,讓農民犧牲土地利用價值去承擔全國人民糧食需求代價。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蔡培慧、吳音寧、林國慶都提醒農地零碎化考驗日趨嚴峻,林國慶指出,農地持續零碎化,不利於導入農業科技提升產能,蔡培慧則建議導入土地儲備制度。

對此,陳吉仲說,這是很複雜的制度,目前他無法回應,但會先努力建立租賃平台,例如讓老農保留農保資格,藉此鼓勵出租農地給務農者。(編輯:陳清芳)1120516

35年前的台灣以農產出口外匯來扶植工業,施行不合理的稻穀換肥料措施,又面臨美國施壓開放市場,台灣農民權益被犧牲,終於在1988年5月20日爆發520農運,5000多人上街,提出7大訴求。(邱萬興提供)
35年前的台灣以農產出口外匯來扶植工業,施行不合理的稻穀換肥料措施,又面臨美國施壓開放市場,台灣農民權益被犧牲,終於在1988年5月20日爆發520農運,5000多人上街,提出7大訴求。(邱萬興提供)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520農運35週年2 / 農地零碎化考驗日趨嚴峻 土地正義入憲呼聲起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