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白宮官員博明:應成立新國際組織應付疫情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1日電)美國前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今天表示,WHO無法應對多變的COVID-19疫情,對不遵守會員國承諾的中國無約束力,應建立一個以民主政權為主幹的新國際組織,快速分享回應疫情。
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及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米勒公共事務中心舉辦「失控的世界:COVID-19起源及因應」講座,探討經歷3年抗疫,新一波疫情仍持續延燒,是否能以更透明、更具協調性的公衛政策預防下一個全球大流行疾病。
講座邀來美國前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傳染病和公衛專家楊小燕(Yen Pottinger),分別從國家安全與流行病學領域的專業視角,探討COVID-19起源和因應措施,並省思如何建立具有韌性的治理體系,以面對全新的公衛挑戰。
主持人、亞堅會董事長暨米勒公共事務中心研究教授林夏如開場致詞表示,現在全球都知道COVID-19不是這麼好管理,病毒不斷進化、傳染力增加,全球漸漸要回到正常化生活,因此要學習其他國家做法,從公共衛生、經濟繁榮到環境永續都是如此。
博明以其參與防疫經驗指出,他發現包括美國、台灣等國家都認為政治決策是障礙,應由專家帶領、回應疫情危機,但民主政權的優勢就是由民選領袖負責。
博明說,若專家的建議有錯,可在做出政治決斷後彌補專家的早期錯誤,例如關閉國境就是很好的例子,各國陸續開放國境,就是因為關閉國境行不通,只會讓疫情進而影響到其他方面。
博明認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有其使命和能力,是建立標準的巨大組織,但不是一個反應敏捷的組織,且對中國不遵守WHO的規定束手無策,應建立一個新的國際組織,能夠彼此快速分享資訊。
此外,博明數度說,他非常感謝前副總統陳建仁,台灣口罩量能不但足夠提供台灣人民,甚至援助其他國家,紐約市爆發疫情一週後口罩就用光了,「不只口罩,台灣也支援包括防護衣等」,並互相交換治療法等。
中國防疫降級,許多人在今年迎接3年來的首次返鄉團圓。楊小燕直言,有關中國是否已經做好準備,相信各界都會同意並沒有,儘管有3年時間做準備,但準備程度遠遠不及所需,接下來春運將大規模移動,預估疫情會進入黑暗期。
楊小燕肯定台灣成功的防疫經驗,並對台灣民眾戴口罩的遵從度感到佩服。她說,如今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邁入第4年,Omicron具高度免疫逃脫能力,接下來防疫進入「疫苗階段」,各國對於研發疫苗、取得疫苗各有不同做法。
楊小燕強調,國家主義與疫苗開發兩者不該綁在一起,疫苗研發應放手交給科學家,而非自行決定不要使用哪種疫苗、堅持自行開發,以證明國家能力,這對民眾、公衛而言都非好事。(編輯:管中維)11201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