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蘋果日報紙本18年收刊 再敲媒體寒冬警鐘
(中央社記者葉冠吟、王心妤14日電)台灣「蘋果日報」今天宣布紙本將於18日起停刊,這份報紙過去不只引入跟監狗仔文化,還創下台灣報紙銷售量與傳閱率最高的紀錄,如今卻因不敵廣告流量消失與香港政局惡化,18年的紙本經營只能劃下句點。
台灣「蘋果日報」今天在官網表示,隨著網路改變閱讀習慣,雖已嘗試動畫、即時新聞,甚至是訂閱制,但都無法抵抗數位平台壟斷造成廣告流失,同時加上香港政局加速惡化,新聞自由被打壓,只能宣布停刊紙本,集中資源發展「蘋果新聞網」。
2001年,香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將業務擴展至台灣,出版台灣「壹周刊」,兩年後再發行台灣「蘋果日報」,震撼新聞界。
台灣「蘋果日報」於2003年5月2日開始發行,先是以新台幣5元的低價及全彩印刷搶下市場,首日零售量就超越了當時台灣所有報紙零售總和。創刊口號為「一咬上癮」,更邀請香港女星鐘麗緹全裸趴在一堆紅蘋果上,引起社會熱議。
「蘋果日報」不僅將歐美和香港新聞媒體的跟監狗仔文化帶入台灣,報紙報導手法也以貼近日常生活為主,輔以大幅彩色圖片、口語化標題,吸引讀者購買,但時常被指「以煽情方式報導」、「過度渲染血腥和暴力」的內容,被認為「有違」傳媒專業。
但是「蘋果」的銷售業績相當驚人,2003年甫上市,每日平均實銷約42萬份,發行至2008年達每日52萬份,也迫使其它報社不得不「蘋果化」。
不過「蘋果」面對媒體數位化引發的報業寒冬,營運連年虧損,2012年黎智英擬出售「壹傳媒」台灣所有業務予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旺中集團董事長蔡衍明等人,引發社會擔憂媒體遭財團及親中共勢力控制,衍生反媒體壟斷運動。
2013年3月,黎智英取消出售計劃並承諾不裁員、不出售台灣印刷業務;同年4月,台灣「蘋果日報」工會也與高層簽訂編輯室公約,共同維護報紙公正客觀立場,不受黨派、商業利益團體左右,這是台灣第一家平面媒體簽訂具法律效力的編輯室公約。
為因應數位轉型,台灣「蘋果日報」2019年4月推動付費訂閱制卻嚐到苦果;隔年4月,黎智英坦言媒體訂閱數從推動初期的百萬訂閱,下滑至少40%。2020年6月,台灣「蘋果日報」表示受疫情及訂閱制影響廣告收入,營運虧損,裁員140名員工,同年7月「蘋果日報」改成無需會員亦能免費閱讀內容,等於承認轉型訂閱制失敗。
黎智英近年來反共政治立場鮮明,不論香港或台灣「蘋果日報」經常報導中國維權人士的活動、批評中共高層與香港政府,同時高調支持香港民主運動。2019年反送中運動,當多家香港報章刊登支持「修例」(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的頭版廣告,只有「蘋果日報」在頭版呼籲讀者參與遊行,被中共、香港政府視為眼中釘,「壹傳媒」廣告收入、公司營運都大受影響。
2020年8月,香港警方闖入香港「蘋果日報」大樓搜查,黎智英父子3人及壹傳媒4名高層遭指控涉嫌「勾結外國勢力」。2021年4月,黎智英等9人被香港法院裁定參與及組織非法集結罪名成立,法院判黎智英判囚1年,李柱銘判囚11個月、緩刑2年。黎智英另外又涉「831」非法集結遭判刑8個月,兩案共將入獄14個月。
2021年5月14日,台灣「蘋果日報」宣布發行長達18年的紙本將於18日起停刊,再為原本經營環境惡劣的媒體生態敲起一記警鐘。(編輯:屈享平)11005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