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北京咎由自取英中難返黃金時代 友台力量更需厚植

英國國會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近日發布報告,檢討政府的印太政策並提出建議。報告稱台灣是「事實獨立」國家,引發台灣社會熱烈討論。

中央社駐倫敦特派員陳韻聿

2023/9/3 10:37(9/7 12:08 更新)

中國2018年購入英國皇家鑄幣廠舊址所在街區,擬打造規模在歐洲數一數二的巨型使館,但建案遭否決、陷入停擺,象徵英中關係曾有的「黃金時代」變調。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攝 112年9月3日
中國2018年購入英國皇家鑄幣廠舊址所在街區,擬打造規模在歐洲數一數二的巨型使館,但建案遭否決、陷入停擺,象徵英中關係曾有的「黃金時代」變調。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攝 112年9月3日

相較之下,英、中近期屢因安全議題陷入緊張,這似乎讓人有理由期待,不僅英中關係正如現任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去年在首相年度演說所言「黃金時代已逝」,「對中強硬」、「強力挺台」也勢必成為英國政壇主流。

不過,若我們同意外委會的報告具重要意義,則理應詳細檢視其內容、具體展現對它的重視,而不是任由自己被所謂的新聞效果迷惑。

首先有必要釐清,這是一份來自「國會」單一委員會的報告,不代表「政府」官方立場。考量英國政府預計數週後對報告作出回應,我們或許有必要預先給自己做好「期望值管理」。

檢視特別受矚目的報告第142段,就算不從國際法和歷史事實的角度進行細緻討論,也可發現外委會在此可謂讓各方可「各取所需」。

報告在「事實獨立」這個標題下,在內文省略「事實」一詞,直接稱「台灣」為「獨立國家」,接著提到這個「獨立國家」的名稱為「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 ROC)。

報告指出,「台灣」具備構成國家的所有要件,只是缺乏更廣大的國際承認。台灣的政府未正式宣布獨立,因為中國視此為「宣戰理由」,但總統蔡英文說,未正式宣布獨立的原因是台灣「已是」獨立國家。

同時,外委會提到,多數台灣人支持「維持現狀」:既不宣告「完全獨立」,也不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省。

這段文字既提到「台灣」,也罕見提了「中華民國」。與「台灣」(Taiwan)相較,「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目前在國際間通行程度明顯偏低,且英國自1950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建交即不承認「中華民國」。

此外,報告並列「實質獨立」、「已經獨立」、「完全獨立」3個概念,同時指出「維持現狀」是台灣主流民意,但未進一步言明各概念的內涵及其彼此間的關係,留待各方各自「想像」和解讀。

可以預期,英國政府回應外委會報告時,將重申多年來對媒體和國會議員的制式說法,也就是英國長久以來的對台政策不變、沒有「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的規劃,但台英擁有強健的非官方關係。

台灣不需因此感到失望。一如美國,英國政府僅「認知」到中國對台立場,而未承認或認可。這在1972年英中簽署互派大使公報即敘明。

更重要的,是台英不僅有強化雙邊實質關係的動機和具體進展,在英國各界如今對來自中國的安全威脅日益警覺的情況下,台灣更可善用情勢,深化與英國在各領域的合作、鞏固台灣身為「可信任夥伴」的形象。

關於中國在英國的影響力和間諜活動,相關報導已很多,這裡就舉兩個相對「親民」的例子,呈現北京種種逾越英國社會「紅線」的作為如何損害中國及其人民在英國的形象,而這與所謂部分英國政客的炒作、操弄或抹黑沒有什麼關係,倒是北京咎由自取。

中國原計畫在倫敦地標、歷史古蹟「倫敦塔」(Tower of London)一帶新建規模在歐洲數一數二的「超級使館」,建案卻在去年12月遭「倫敦塔」所在的塔村區(Tower Hamlets)區議會無異議否決,而依法有權介入的大倫敦市政府最後決定維持區議會決議。

中方至今不解,為何英國外交部及其他中央部會不出手協助解決問題,任由地方議會決定「超級使館」命運。

值得一提的是區議員或許在民意壓力下,不得不投票反對的理由。儘管主責都市建設規劃的地方官員對建案多所美言,在公眾意見諮詢階段,區政府總計接獲約60件來自英國利害相關方、針對中國使館建案提交的抗議和意見書。

其中,反對建案的理由包括使館可能成為祕密警察站、各界對中抗議活動恐衝擊周邊區域、中國外交人員打人事件可能重演、電話和網路恐遭監聽,還有乍看之下匪夷所思的「周邊不動產市值恐下降」。

在此之前,去年10月,數十位旅英港人在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外抗議,遭自領事館走出的數名人員破壞道具,雙方爆發衝突,一名港人遭拖入領館區圍毆。時任總領事鄭曦原事後公開坦承曾對參與抗議的港人施暴,但堅稱這麼做是他身為外交官的「職責」。

這起事件在英國引發喧然大波,不僅是因為外交官打人還理直氣壯,更是因為在高度講究言論自由的英國,和平抗議卻遭暴力相向,這本身就是無法容忍的事。

有意思的是,曼城事件爆發後,一名區議員透露,中國大使館臨時決定取消使館建案公眾諮商會議,迴避與塔村區居民面對面。

今年7月,每年分析英國大眾如何看待政府對外政策的智庫「英國對外政策研究集團」(BFPG)發布年度民調結果,顯示高達74%受訪英國民眾不信任中國有意願和能力扮演負責任的國際行為者;有43%民眾認為,中國與俄羅斯對英國的國家利益構成同等程度威脅。

若在一般人眼中,中國與去年對烏克蘭發動全面侵略、嚴重衝擊歐洲安全的俄羅斯在「對英國的國家利益構成威脅」上實力相當,則任何政黨恐怕都不會認為,遭貼「親中」標籤有利贏取選票。

英國外交大臣柯維立(James Cleverly)近日訪問中國即被迫一再說明他不是去向北京「叩頭」、他不會畏於提出勢必讓中方「不開心」的議題。外交部事後發布的消息也提到,柯維立曾當面與中方談及「台灣海峽」、而不僅是廣義的「區域」情勢。

國會「友台」力量日益茁壯固然令人欣喜,行政部門的舉措變化顯然更具指標性。在英中關係「黃金時代已逝」的前提下,如何將「疑中」力量化為可長可久的「保台」氣勢,台灣或許還得再費點心思。(編輯:陳承功)112090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