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黃永松堅持踩在泥土上 「漢聲」深入民間挖掘寶藏

2024/3/4 15:14(3/4 15:3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4日辭世,享壽80歲。(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4日辭世,享壽80歲。(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4日電)「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今晨過世,學者林谷芳推崇「漢聲」在黃永松的努力下,讓民俗的生命意涵被社會普遍接受;「漢聲」第一代編輯編輯黃盛璘則對黃永松堅持到現場田調、踩在泥土上的精神感到佩服。

「漢聲」雜誌開風氣之先深入民間挖掘寶藏,讓許多民間習以為常的事物重新被肯定,林谷芳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70年代是尋根的年代,許多留洋的知識分子揭竿而起,帶起重新連接傳統的風潮,但重點大半放在歷史中國所建構出的精英文化,如哲學、美學、藝術之上,唯獨「漢聲」挖掘民俗的生命意涵,使其意義為社會普遍接受。

林谷芳表示,5、60年代的台灣,連教科書都將米定位為次於麵包的食物,漢聲「米」專輯的出現則一掃原先的成見,台灣米文化後期的亮眼,漢聲正是開其先河的關鍵者。

林谷芳也表示,90年代就到大陸幫忙做民間文化重建的黃永松,在大陸相關領域,是神一般的存在,「我的朋友黃永松」,就像「我的朋友胡適之」,「講的人自豪、聽的人欽羨」。

「漢聲」雜誌第一代編輯、現為園藝治療師的黃盛璘表示,她對台灣文化的了解以及所有的編輯技術,都是被「漢聲」訓練出來的,「漢聲」在黃永松及吳美雲帶領下,每一篇專題都要到現場實地調查,深入了解之後才能動筆。

黃盛璘提到,當時每一趟任務都是一個文編搭配一個美編,文編負責採訪及寫作,美編則兼攝影,將畫面拍回來,最後在版面上做視覺的呈現,這種「到現場」的堅持至今仍影響黃盛璘,以及當年「漢聲」所有工作夥伴。

「漢聲」雜誌第一代美術編輯、藝術家郭娟秋告訴中央社記者,她剛畢業就到「漢聲」工作,雖然做的是美術編輯,但當時正進行一系列土地之旅的專題,黃永松帶著所有編輯到現場踏查,感受土地的力量,郭娟秋說,那種近在眼前的力量與民眾真實的生活,一定要到現場才能感受得到,這也是黃永松及「漢聲」一貫的堅持。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根據文化部「台灣大百科」網站記載,1971年1月黃永松、吳美雲、姚孟嘉及奚淞等4人,創刊「漢聲雜誌」英文版(ECHO),期間為傳統民俗活動建立分門別類的文、圖檔案資料;中文版「漢聲雜誌」1987年正式創刊,包括「中國童玩」、「中國結」等專輯相繼出版,造成一股「中國風」熱潮。

黃永松曾獲國內外無數獎項和榮譽,1980年獲「中國時報」選為70年代「風雲十年、文化十事」之一,評審認為「漢聲雜誌」是認識鄉土文化重要刊物,並在形式上帶動報導文學與報導攝影。(編輯:李亨山)113030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