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都市叢林尋古蹟2 / 有殼更要有靈魂 北市532處文資如何活化成難題

2023/1/26 11:15(8/7 19:4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原本已淪為廢墟的台北市歷史建築「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透過文化局「老房子文化運動」,如今被活化為「靜心苑」,原有格局、建築手法及門前百年老榕樹都被保留。(靜心苑提供)中央社記者陳昱婷傳真 112年1月26日
原本已淪為廢墟的台北市歷史建築「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透過文化局「老房子文化運動」,如今被活化為「靜心苑」,原有格局、建築手法及門前百年老榕樹都被保留。(靜心苑提供)中央社記者陳昱婷傳真 112年1月26日

儘管寸土寸金,台北市古蹟、歷史建築等文化資產數量高居全台之冠,為什麼保存可以戰勝開發?留下這些老房子有什麼意義?如何不讓它們淪為廢墟或蚊子館?行政人員與實務工作者都在絞盡腦汁、遍尋方法,希望建立起能複製的理想活化模式,扭轉隨著房價高漲不斷向都更傾斜的社會氛圍。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昱婷台北26日電)既不讓文資變成蚊子館,更要發揮它們的公益性,這是許多文史工作者的共同訴求,也是台北市文化局努力的目標。隨著古蹟與歷史建築數量不斷增加,許多實務人士正積極探索、嘗試活化方法,希望建立起能複製的理想模式。

台北市文化局統計,截至去年底,台北市共有532處有形文化資產,包含193處古蹟及317處歷史建築。為什麼要保存那麼多老房子,文化局副局長田瑋說,這都是為了一個「理想」。

田瑋表示,將見證歷史的老房子留下並活化是愛台灣、愛鄉土的表現,也希望讓民眾能看見不同時代的歷史與故事,或許有些過程受到批評,但要不是先把建築保存下來了,根本不會有論述與想像的可能。

以「老房子文化運動」為例,文化局從102年開始推動這項計畫,引入民間資金修復並再利用各公家機關閒置的文化資產,目前已有26處建築因此重生,包含去年底開幕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台北刑務所官舍)。

田瑋不諱言,原台北刑務所官舍的再利用方式飽受批評,然而當初這個地方根本沒有人想保存,甚至拆除的怪手被擋下後,所有權人也沒有要修復的意思,直到106年文化局決定自己花錢修,但工程所需新台幣1.8億元經費只拿到1.3億元,所以透過老房子運動補足資源缺口。

對於老房子運動流於商業化、缺乏歷史脈絡的質疑,田瑋認為,這是因為這項計畫發展成功,讓許多重生的建築被看見,其實大部分古蹟與歷史建築仍是透過非商業化的模式活化,例如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或是台大當代文化中心。

他指出,要提出批判很容易,但台北市有532處文資要規劃,不可能全數禁止商業空間,又要爭取那麼多資源來修復,「歐洲有許多城堡以前是監獄,現在變成旅館,難道這些地方都不要保存」。

經由老房子運動,原本已經淪為廢墟的歷史建築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被活化為「靜心苑」,保留原有格局、建築手法及門前百年老榕樹,經營者翁銘隆在城市一角打造舒壓療癒空間,呼應這棟建築物所見證的歷史。

翁銘隆說,剛開始的確會面對深度不夠的批評,所以他自行拍攝歷史介紹影片、安排教授替導覽志工上課、研發餐桌投影光雕秀、與社區合作舉辦工作坊等,不斷加入新元素來補足公益性。

「活化文化資產要有奉獻的精神,它的投資報酬率絕對不會高」,翁銘隆強調,「如果是要賺錢,我建議不要來做,要做一定要有推廣、保存文化的使命感」;他說,要經營文資一定要自己先喜歡,不能只是單純置入商業模式,這樣不僅不會成功,也很容易被取代。

至於私有的文化資產,具有豐富修復及再利用經驗的建築師呂大吉指出,保存老房子是很奢侈、很花錢的,隨便修一間都要1、2000萬元,而且這還是最簡單的部分,難的是修完如何永續經營。

呂大吉說,許多私有文資因為所有權人缺乏資源而淪為空殼,且屋主通常年紀都大了,就算有意願,也沒有足夠心力去管理維護,修好了只能變成蚊子館,政府與民間都要去思考如何建立類似老房子運動的媒合機制,讓有意願經營的人能夠與屋主談合作。

呂大吉近期正積極籌備市定古蹟李臨秋故居的活化方式,他與屋主、李臨秋的第6個兒子李修鑑集結大稻埕在地人才組成團隊,要讓修復工程與再利用規劃一步到位,免去已年過7旬的李修鑑更多煩惱。

呂大吉再舉例,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及仁安醫院原先的所有權人同樣年事已高,乾脆直接捐贈給台北市政府,讓市府負責寫計畫修繕、活化,同時帶動文資保存制度與時俱進。

不過,呂大吉認為,出了大稻埕,台北市許多文資僅有一個點或一條線,將來再利用會是個傷腦筋的問題,「沒有聚落或真的具有豐富價值的保存是失敗的,台灣也沒有那麼多資源去保存」。

在他心中,保存得好的文資除了要修得很好,還要有能夠彰顯資產價值、有社會教育意義的再利用方式,「修復是一件事,再利用是另一件事。所以你說做得很好的案子,我覺得目前沒有,不然大家就有model(模式)可以循了」。

呂大吉認為,在都市開發的過程中,老房子能被保存下來的機會將越來越困難,兩者如何兼顧是見仁見智,但既然決定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去保存了,就要好好修、好好再利用,讓城市發展、生活與文化的脈絡栩栩如生。(編輯:方沛清)112012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都市叢林尋古蹟3 / 北市532處文化資產全台最多 料20年後破千處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