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成大歷史田野成果發表 展現馬祖橋仔村多元記憶

2021/10/31 15:04(11/1 13:1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邱筠連江縣31日電)成大歷史系副教授謝仕淵透過「島嶼生業與飲食調查田野探究」課程,將大學學習串連地方,今天帶領學生在馬祖北竿發表田野調查成果,匯集地方文史將納入橋仔五間排空間展示。

謝仕淵帶領17名學生到馬祖橋仔進行田野調查,4組學生從橋仔廟村、漁業蝦皮到加工產業、漁村適應戰地發展,及橋仔歷史古宅「五間排」空間與記憶關係等面向調查,深入訪問居民,呈現在地觀點的歷史記憶。

北竿橋仔村常被旅遊資料稱為「神比人多」的村莊,為更深入挖掘神與人的關係,成大歷史系大四學生以橋仔探花府田元帥、林女帥宮為調查起點,還原人口遷徙外移,及旅台民眾受神蹟返鄉建廟的故事,透過林女帥廟緣由,指出地方女性抬轎的特殊性,展現信仰與人神溝通關係。

成大歷史學生也透過居民口述史訪問,發展多元且具在地觀點歷史記憶,包含在國家政策下橋仔漁村成為戰地的發展,展現橋仔人生命歷程與生命力;蝦皮捕撈形成不同時代橋仔村社會運作發展模式,影響居民飲食,重現蝦皮做地方經濟發展與維繫社會角色。

成大學生分享藉由口述歷史,了解橋仔古宅「五間排」歷史,梳理空間依據時空發展變化,空間中製作魚露的「鹽池」,展現馬祖漁業加工時代演進,並看到居民運用空間多元方式,分享五間排跟附近居民生活上的關聯。

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黃貞燕在發表會致詞表示,學生透過田野,作為地方歷史的知識生產者,發展跟田野、當代關係,並連結公眾史學的關懷,讓「資料來自田野,知識回到田野」,展現島嶼博物館願景,讓馬祖成為說自己故事的島,並將知識留在當地空間,形塑出在地觀點的展示空間。

謝仕淵致詞表示,透過移地田調,讓學生相信「歷史跟廣泛的人文社會知識,不僅是回望過去的認同,也知道自身所學跟社會對應關係」,希望學生持續發展具在地觀點與梳理時空脈絡的歷史文本,透過不同形式與公眾溝通。

連江縣文化處長吳曉雲致詞表示,成果分享會梳理橋仔村的斷代脈絡,透過教育推廣將地方空間與歷史調查梳理,從小地方看到馬祖大歷史的脈絡發展,對場域跟空間研究,提供馬祖學不同取徑方法。(編輯:方沛清)110103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