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要往何處去 台學者在法國以女性故事呈現台灣
(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10日專電)法國學界日前舉辦「台灣文學新體現:轉譯、轉藝、轉繹」研討會,約20位國際學者參與,其中台灣學者王鈺婷、李癸雲、張俐璇接受專訪,分享藉研究台灣文學的多重轉譯,「她」的故事始終能隱喻時代,如台灣第一篇現代小說「她要往何處去」。
「台灣文學新體現」研討會由法國國立東方語文學院台灣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台灣學研究合辦,於3月31日至4月1日在巴黎舉行,鼓勵將文學研究從單一文本解放,聚焦當代文學轉譯與作家多重身分等可能。
清華大學台文所教授暨所長王鈺婷接受中央社專訪。長年研究台灣女性文學的王鈺婷認為:「文學藉由感性的說故事方式,並透過語言的修辭,帶領社會向更深層探索。而女性作家所寫下從不自主到自主的各種歷程,不僅是平權,更能帶給讀者力量。」
王鈺婷曾與其他學者出版「性別島讀」一書,爬梳自清朝至當代的台灣女性作家脈絡。此次她聚焦千禧世代作家蔣亞妮,從她的多重身分作家、文學博士生、撰稿者、書評者、Podcast文學節目主持人等,反映出台灣作為擁有多元媒體的全球化社會,作家已轉換成一種符號,能被賦予多種品牌,在不同領域穿梭,但最終仍回扣於文學性。
王鈺婷研究當蔣亞妮在描寫家族史時,已走出不同於以往的「創傷式書寫」,甚至出現「遊戲對戰」的新風格。她解釋:「千禧世代的台灣女性作家,是最高學歷的一代,擁有資訊與資源,期待了解她們所展現的世界觀。」
清華大學台文所教授李癸雲則從台灣女詩人暨藝術家蔡宛璇談起,分析當詩從「文字」轉譯至「聲音影像藝術」時,能喚起讀者的感官震撼。尤其一首「我想欲踮海內面醒過來」(台語:我想在海裡面醒過來),為蔡宛璇與當年正牙牙學語的女兒的共同創作。
李癸雲長年建構台灣女性詩學系譜與台灣母職書寫研究,認為蔡宛璇的作品跳脫過往二元性別對立的束縛,呈現台灣21世紀後的一種新例。
李癸雲表示:「當女性成為母親,如何既不需犧牲奉獻當完美媽媽?亦不用厭世與丈夫對抗?蔡宛璇從育兒中尋找自我,進而被孩子啟發,甚至共同寫詩。」
李癸雲正逐漸開展研究女性詩人如何寫自己的「母親」,也納入男性詩人。她解釋:「研究一首詩,能從最直接的字詞選擇,到整體的聲調與韻律感,並透過主題與形式,解剖其如何與社會對話。我想研究當詩人鬆脫自己時代的道德框架,並讓社會角色流動時,如何在作品中與母親相互對看。」
研討會中,探討文學轉譯為電玩的台灣大學台文所副教授張俐璇,雖然不以女性文學為研究重心,但提到自己總會在課堂向學生介紹台灣第一篇現代小說「她要往何處去」,由男性作家追風(原名謝春木)在1922年以女性自述口吻寫成。
張俐璇說,「她要往何處去」由日文寫作,內容描述一位從女校畢業的年輕女性,剛剛訂婚,正準備走入家庭時,卻發現在東京留學的未婚夫已經有別的女朋友了,「她不知道是否該解除婚約,更害怕家裡與社會的眼光,因為在那個年代,似乎會覺得問題出在女性的身上…」
張俐璇解釋:「這篇小說看似在講一個女性故事,但其實在表達當時社會正思考台灣要往何處去。文學具有隱喻的功能,在讀者心中留下力量。」
張俐璇表示:「台灣文學體制化太晚,正在建立基礎中,許多台灣文學作品在轉譯成電玩、桌遊、虛擬實境等數位媒體形式時,常是第一次與世人見面。當讀者在不熟悉作品的狀態下,轉譯作品常需要在文學性與遊戲性之間拿捏平衡。」
然而,張俐璇仍期望,無論媒介為何,讀者都能在遊戲中感受到台灣文學的某個句子,或是某個觀點,「了解我們所擁有的文學資產」。(編輯:田瑞華)11404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