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張照堂首本文集問世 林懷民:代表我們活過

2018/12/9 21:02(12/9 21:4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9日電)攝影家張照堂的首本文集「文。張照堂」問世,今晚舉行新書發表會,與好友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對談。林懷民說:「這本書對我很重要,因為代表我們曾經活過。」

1943年生於台北板橋的張照堂,參與過多部電影、紀錄片與電視節目的攝製編導。他不僅曾獲頒金馬獎、金鐘獎、國家文藝獎與行政院文化獎,也投入影像教育工作,為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榮譽教授。

「文。張照堂」是張照堂的首本文集,輯錄張照堂從1960年代以來的書寫及塗畫,在書裡沒有照片,只有外界從未讀過,可能遺忘的、劇場的、搖滾的、映像的、塗鴉的張照堂。顯見他在攝影才華之外,仍有藏不住的文采。

「那些無法化成影像的歲月,那些擦肩而過或已然忘卻的歲月點滴,因為書寫而或顯現微光...」張照堂在書中寫道,「路的末端有光嗎?不知道,繼續找路就是了。」

「文。張照堂」新書發表會於信義誠品舉行,林懷民現身力挺好友。

張照堂在會中先透過簡報向外界分享,他就讀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時,開始吸收現代文學、存在主義哲學與超現實主義藝術思潮。之後一路滋養他成長的文學雜誌、書籍等照片,還有他常在小冊子上畫的塗鴉,風格鮮明,張照堂說,「有些部分,也成為今日書裡的插畫配圖。」

林懷民會中分享,做一個創作者最大災難就是成長過程中找不到同行人,還有個更大災難是,那位同行且你仰望的人卻離開了,像是去做生意了,「而我幸運的是,我身邊還有張照堂。」

林懷民朗讀張照堂在1973年寫的書中一小段,「辦公室的小陳的右手有六個指頭,他不喜歡跟人家握手,自從他把另一小指割掉後,他還是不跟別人握手。他常常把手插在口袋中,感到若有所失而不自在。只有在他跨上摩托車前,總是偷偷地高興著,能跟別人一樣戴上手套,急馳而去。」

「這本書對我來說很重要,代表我們曾經活過。」林懷民認為,很多年輕朋友可透過這本書,「若是關於今天發生事情的追本溯源,都可在此書找到蛛絲馬跡。」

林懷民認為「文。張照堂」書裡,有很多張照堂對人生的教化與頓悟,林懷民還自嘲地說,「我一直喜歡他寫的這些東西,對不大讀書的舞者,也很容易讀下去」。

出版「文。張照堂」的影言社成立於2011年,曾獲頒文化部金鼎獎人文藝術雜誌大獎,今年開始規劃出版影像藝術文化及歷史評論相關書系,並推出張照堂首本文集。(編輯:管中維)107120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