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赴中狂潮退3 / 兩岸學生交流淪單向 中發禁令學位生大減

2024/5/18 09:07(5/18 10:1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據教育部統計資料,截至去年底,在台陸生僅剩2128人。(中央社製圖)
據教育部統計資料,截至去年底,在台陸生僅剩2128人。(中央社製圖)

受到美中貿易戰、中國經營成本增加、COVID-19疫情等影響,台灣去年對中國(含香港)貿易總額占對外貿易總額創下10年來新低,僅為28.57%;檢視過去10年,台灣民眾前往中國工作、讀書、旅遊等領域,人數呈現削減態勢。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謝怡璇台北18日電)兩岸學生幾十年來透過學位生、研修生、交換生、參加營隊等方式交流,過去台生赴中有過一年7000人熱潮,陸生來台也於7年前達近萬人的高峰;但近幾年兩岸學生交流不如以往。

根據業界人士及學者觀察,這幾年受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兩岸學生交流有下滑趨勢,加上中國經濟不景氣、兩岸政治緊張、台海不穩定等其他因素,使得兩岸學生在各層面交流情形每下愈況。

兩岸學生交流有近40年歷史,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政府自1985年正式開放台灣、港澳與華僑學生進入中國高等院校就讀,1987年招收第一位台生。

據陸委會統計,自2011至2017年,每年赴中國大陸求學的學生人數分別為1433、1858、2314、2259、2137、2183、2567人。

中國媒體「人民日報」曾於去年宣稱,每年有數千名台灣學子赴中就讀,成長21%。不過陸委會於2023年強調,近5年台生每年赴中就學人數均未達400人。

據教育部表示,目前台灣未針對台生赴中就讀進行人數統計調查。

台北市補習教育事業協會總幹事張浩然指出,台生赴中主要就讀工程、醫學、商貿、藝術4項專業,2008年為台生赴中主要高峰,約有7000名台生,其中7成是大學生,3成是研究生。

台灣於2011年首度開放陸生來台就讀學位。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開放第一年有928位中國學位生,隨後人數逐年增加,在2017年達到巔峰的9462人,其後每年人數轉為下降。

4年前,中國以COVID-19疫情考量為由,暫停中國各地學生來台就讀學位,此舉也被認為牽涉政治因素。當時宣布陸生不能來台就讀,不過已在台灣的陸生可選擇繼續在台就學。據教育部統計資料,截至去年底,在台陸生僅剩2128人,其中最後一屆就讀大學學位的陸生已於去年畢業。

張浩然曾擔任2007年海峽兩岸高中數學競賽夏令營副團長,他感嘆,兩岸學術交流不如以往,其中原因包括政治氛圍、中國經濟每下愈況等影響,疫情更是最大因素,當時來回兩岸的學生得配合雙方防疫規定,執行兩邊的居家隔離或住進防疫旅館等措施。

他表示,「這3年對於要去那邊唸書的孩子是很大的麻煩,他只要回來台灣,就得關個7天、14天,到大陸去更慘,連跨區域都要關,所以這種情況下,到上海又到北京去,1個月就沒有了」。

另外,相較於赴中國就讀大學,張浩然觀察到同樣可以使用中文生活的環境,香港這幾年對於台灣學生更有吸引力,除了就業、自由市場等因素外,香港有些大學採取4年全英語授課,學生不必大老遠跑到歐美國家就讀,又能增加視野及語文能力,據他觀察約有上千位台生在港就讀。

台北市補習教育事業協會總幹事張浩然談述兩岸學術交流不如以往,其中原因包括政治氛圍、中國經濟每下愈況、疫情等影響。圖攝於4月29日。 中央社記者謝怡璇攝 113年5月18日
台北市補習教育事業協會總幹事張浩然談述兩岸學術交流不如以往,其中原因包括政治氛圍、中國經濟每下愈況、疫情等影響。圖攝於4月29日。 中央社記者謝怡璇攝 113年5月18日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連續18年舉辦兩岸學生夏令研習營,曾有200多人參加的盛況,去年卻僅剩個位數,長期主辦夏令營的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陳德昇去年宣布營隊將停辦。

陳德昇表示,「這兩年舉辦營隊特別辛苦,原因為大陸阻斷交流,雖然管道仍在,但陸生來台申請難度增加」。

他說,「去年為參加營隊的陸生辦理17張入台證,但實際上來台的只有8人,大陸方面不直接讓陸生飛來台灣,大部分的學生得從第三地轉機赴台,如泰國、香港、韓國;但台生過去大陸沒有障礙,台灣不會阻擋,雙方的交流變得有點單向」。

針對台生去中國參加營隊的趨勢,陳德昇表示,與以往相比有減少,原因可能是台灣年輕世代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不高,主要是受到中共文攻武嚇影響;台生赴中國交換的狀況也在疫情後變冷,熱潮不如以往,推估恐是受到兩岸政治緊張的影響。

人身安全也是兩岸學術交流時常被討論的問題,陳德昇認為,中國鼓勵台灣學者過去交流,但有部分人士考量安全問題,所以交流人數減少中。

張浩然觀察,過去台灣家長選擇讓孩子到中國念書的原因在於,希望孩子畢業後留在中國就業。現在經常傳出台海不安全的聲音,使部分家長對於讓孩子到中國念書的念頭動搖。

目前就讀台灣大學研究所一年級的陸生A,是最後一屆開放來台就讀學位生的陸生。他對陸生來台就讀制度被中斷表達可惜,認為台灣學校對陸生是另種選擇,可以拓寬升學途徑。倘若陸生之後想去其他地區求學,台灣是很好的出發點,因為從中國申請海外其他學校,同期競爭的人會比較多。

中生A分享在台就學的收穫時表示,他觀察到兩岸人文環境有些不同,例如關於事情思考的出發點,「在大陸就讀高中時,發現同學的想法相差不大,但台灣同學的想法都很有趣」。在台灣也認識了很多來自不同省份的陸生,更有機會接觸來自各地的同學。

另一名來自福建的陸生F表示,「若現在是高中生身分,得知沒有機會來台就讀會感到非常遺憾」。他認為在台灣最大的收穫是世界觀,最有印象的是大學教授闡述較多女性主義、LGBTQ議題,台灣在這塊有持續發展跡象;中國則在覺醒階段。(編輯:唐佩君/楊昇儒)1130518

政大國際關心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德昇講述去年舉辦營隊中生來台現象,這兩年來舉辦營隊特別辛苦,主要為中國阻斷交流,雖然交流管道仍在,但中生來台申請難度增加。圖攝於4月16日。中央社記者謝怡璇攝 113年5月18日
政大國際關心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德昇講述去年舉辦營隊中生來台現象,這兩年來舉辦營隊特別辛苦,主要為中國阻斷交流,雖然交流管道仍在,但中生來台申請難度增加。圖攝於4月16日。中央社記者謝怡璇攝 113年5月18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赴中狂潮退4 / 赴中旅遊年齡有斷層 年輕人不愛去也不敢去
172.30.1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