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赴中旅遊年齡有斷層 年輕人不愛去也不敢去

2024/5/18 09:09(5/18 17:1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交通部觀光署觀光統計資料庫出境數據顯示,2019年,台灣赴中人次開始下降,尤以7、8月最明顯,在此之前香港爆發大規模反送中運動。(中央社製圖)
交通部觀光署觀光統計資料庫出境數據顯示,2019年,台灣赴中人次開始下降,尤以7、8月最明顯,在此之前香港爆發大規模反送中運動。(中央社製圖)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廖文綺台北18日電)台灣赴中旅遊者眾,年齡上卻有明顯斷層。過去16年,50至59歲赴中累計942萬人次,20至29歲僅290萬人次。年輕人不愛去中國,除了對風景古蹟沒興趣,更與政治因素有關。

台灣自2008年開放兩岸直航,交通部觀光署觀光統計資料庫2008至2023年出境數據顯示,這16年來,台灣飛中國大陸累計3815萬人次,是台灣人第2大出境目的地,僅次於赴日的3955萬人次。

以年齡來看,過去16年赴中累計人次以50至59歲942萬人次最多,40至49歲935萬人次居次,20至29歲年輕族群人次僅290萬,有明顯斷層;作為對照,該年齡層赴日人次為655萬,是赴中人次的2.25倍。

從出境數據大致可看出台灣民眾的旅遊偏好。雖然出境數據包含商務客,中華民國旅遊品質保障協會媒體公關宣導委員會主委李奇嶽表示,遊客一定多於商務旅客,出境數據仍可看出旅遊目的地趨勢,依其接觸團客經驗也顯示,年長者明顯比年輕人更愛去中國。

李奇嶽表示,台灣赴中的旅行團以銀髮族居多,年輕人幾乎都是被父母或長輩帶去的。他說,年輕人比較喜歡都市流行文化,中國旅遊以鄉下風景區、古蹟為主,「年輕人比較不會喜歡去看什麼大山大水,年輕人喜歡那種比較熱鬧、popular、虛華的、購物的、吃東西、買東西的,他不會去跑廟嘛」。

「去跟年輕人介紹古蹟、寺廟那個真的是很辛苦」,李奇嶽苦笑。

中華民國旅遊品質保障協會媒體公關宣導委員會主委李奇嶽說,台灣赴中國旅遊的客群年齡有斷層,以銀髮族居多。圖攝於4月11日。中央社記者廖文綺攝 113年5月18日
中華民國旅遊品質保障協會媒體公關宣導委員會主委李奇嶽說,台灣赴中國旅遊的客群年齡有斷層,以銀髮族居多。圖攝於4月11日。中央社記者廖文綺攝 113年5月18日

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副教授黃正聰分析,年輕人喜歡追求流行時尚、在社群媒體上po文打卡,「年輕人如果去大陸拍照然後傳給人家看,可能不會獲得好評啊」。

YouTube頻道「阿臉呷跨賣」有11.7萬訂閱者,頻道內容介紹許多中國美食旅遊。頻道經營者阿臉也觀察到,他的頻道觀眾「不這麼的年輕化」,「因為大家會覺得去日本很酷,但不會覺得去上海很酷吧」。

文化親近性也會影響旅遊地點選擇。李奇嶽、黃正聰都指出,中老年族群受早年教科書影響,對中國歷史、地理等方面了解較多,對中國好感度也較高;相對之下,20至39歲年輕族群受日本文化影響較深,許多年輕人從小看著日劇、動漫長大,自然對日本文化感到好奇。

黃正聰說,「(對於)年齡層比較高的人,中國大陸還是有一定吸引力,但是在年輕族群就非常明顯,他們就很哈日」。

政治更是近年影響年輕人不愛赴中旅遊的一大因素,李奇嶽指出,在總統蔡英文執政後,赴中旅遊年輕人有變少跡象,「馬英九執政跟蔡英文執政的時候會有一些差距,去大陸的人數有在降,去日本的人數在往上爬」。

交通部觀光署觀光統計資料庫出境數據顯示,蔡政府2016年執政,最初赴中人次穩定攀升,至2018年達到高峰417萬人次,其中50至59歲年齡層赴中人次,更是在2018年首度突破百萬人次,占當年赴中人次的24.23%。

2019年,台灣赴中人次開始下降,尤以7、8月最明顯,此前香港爆發大規模反送中運動。其中20至29歲、30至39歲年輕人赴中人次降幅較大,與去年同期相比,20至29歲7月赴中人次更是大減19.8%。其他年齡層7、8月較去年同期也都減少10%以上,唯獨60歲以上降幅在5%以內較不受影響。

後續歷經3年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中國邊境終於迎來解封,2023年赴中人次卻只有176萬,遠不及疫情前的400多萬。李奇嶽表示,主要與台灣赴中國旅行團尚未恢復有關。

去年8月,台灣宣布恢復旅行社組旅遊團赴中旅遊相關規劃,之後於今年2月喊卡,出發日期在3月1日至5月31日間的旅遊團仍可成行;6月1日之後的團不能出團。

李奇嶽表示,當時報名狀況很熱烈,尤其是新疆、內蒙古等團,原本已經招到7、8月,卻因政治因素終止。他說,兩岸觀光交流對台灣航空業、旅行業者而言大概占4成市場,「我們當然是希望兩岸的旅遊交流要盡速恢復」。

黃正聰分析,去年下半年台灣人赴中旅遊單月約20萬人次左右,與疫情前2019年相比大約恢復近6成。

他認為,即使兩岸互相開放旅遊,台灣人赴中旅遊大概也只會恢復到疫情前8成左右,這與政治因素有關,「大陸這幾年其實對台灣的態度算是蠻強硬的,包括這些軍機繞台的事情,很多民眾心裡可能也不太舒服」。

目前就讀國立台灣大學、正在歐洲交換學生的周家瑤今年28歲,曾旅遊16個國家,除了兒時被父母帶去雲南旅遊外,沒主動去過中國。她說,「我對這個地方的政治生活很好奇,尤其是大家平常的說法可能偏負面,就會有好奇」。

周家瑤出於政治考量,在旅遊優先順序上,將中國排在後面。她說,不想去的原因的確跟政治相關,很多人說很危險,連轉機去香港都要考慮。

她之前曾計劃到中國旅遊,但身旁親友極力反對,「有一些人立場就是說,你沒有辦法預測會不會出事。可能大部分情況還好,可是如果他(中國政府)今天真的要把你抓走的話,可能還是可以抓走」。

周家瑤對於中華文化也沒那麼感興趣。她說,「我覺得他們在宣揚中華文化好像都還會摻一些政治的或是某個目的在裡面」,對於北京、上海等城市風光也沒有感受到吸引力。

不過阿臉從他的頻道觀察,發現民眾對於城市與美食的接受度還是蠻高的,尤其是這兩年在台灣流行起的中國螺螄粉、酸菜魚等美食;他的上海迪士尼攻略影片也有吸引到新觀眾。他認為,若要向年輕人宣傳中國旅遊,可以從美食或是迪士尼樂園出發。

有趣的是,阿臉還發現,10幾歲至20歲左右的青少年族群對於中國有較多好感,推估與他們使用抖音、小紅書等中國社群媒體有關,「我覺得20幾歲這一年齡層可能對中國的興趣是偏低的,但是10幾歲的人應該沒有,因為他們在抖音跟小紅書的環境下長大」 。(編輯:曹宇帆/楊昇儒)1130518

YouTube頻道「阿臉呷跨賣」有11.7萬訂閱者,頻道內容介紹許多中國美食旅遊。頻道經營者阿臉也觀察到,他的頻道觀眾「不這麼的年輕化」。圖攝於4月22日。中央社記者廖文綺攝 113年5月18日
YouTube頻道「阿臉呷跨賣」有11.7萬訂閱者,頻道內容介紹許多中國美食旅遊。頻道經營者阿臉也觀察到,他的頻道觀眾「不這麼的年輕化」。圖攝於4月22日。中央社記者廖文綺攝 113年5月18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兩岸貿易依存度降 創下10年來新低
172.30.1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