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諾貝爾獎2024得主成就一次看 奠定AI應用根基、原爆倖存致力廢核武

2024/10/14 21:19(10/15 13:3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諾貝爾獎2024年得主全數出爐。(圖取自twitter.com/NobelPrize)
諾貝爾獎2024年得主全數出爐。(圖取自twitter.com/NobelPrize)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諾貝爾獎2024年得主全數出爐,他們奠定人工智慧發展根基、發現開啟癌症、心臟、神經系統治療新紀元的微型RNA,用女性筆觸講述國族創傷,研究社會制度如何影響國家繁榮,以倖存者身分提醒世人必須廢除核武。中央社為您整理醫學、物理、化學、文學、經濟學、和平獎得主的獲獎原因。

醫學獎-微型核糖核酸

魯夫昆(左)與安布羅斯(右)獲頒2024諾貝爾醫學獎。(左圖Harvard Medical School/Joshua Touster/Handout via 路透社、右圖UMass Chan Medical School/Handout via 路透社)
魯夫昆(左)與安布羅斯(右)獲頒2024諾貝爾醫學獎。(左圖Harvard Medical School/Joshua Touster/Handout via 路透社、右圖UMass Chan Medical School/Handout via 路透社)

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
魯夫昆(Gary Ruvkun)

了解基因活動的調控一直是學界過去數十年來重要目標,生物學家過去採信細胞有「中心法則」──從去氧核糖核酸(DNA)轉錄變成傳訊核醣核酸(mRNA),再經轉譯作用變成蛋白質──蛋白質才能控制細胞產量,核醣核酸(RNA)只是跑龍套的。

直到美國發育生物學家安布羅斯、分子生物學家魯夫昆2000年在線蟲身上發現微型RNA,徹底顛覆了中心法則。

他們分工合作研究1公釐長的線蟲「秀麗隱桿線蟲」,發現微型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基因調控扮演的角色,確定發生細胞突變的原因和時間點,取得「基因調控允許每個細胞只選擇相關指令」的突破性發現。

這項發現除了已被廣泛利用在各類疾病治療開發研究,甚至可能運用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及阿茲海默症等神經疾病治療;台灣漸凍症治療研究就是植基於此。

物理獎-人工智慧根基

霍普菲爾德(左)與辛頓(右)同獲2024諾貝爾物理學獎。(左圖取自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網頁molbio.princeton.edu;右圖取自多倫多大學網頁utoronto.ca)
霍普菲爾德(左)與辛頓(右)同獲2024諾貝爾物理學獎。(左圖取自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網頁molbio.princeton.edu;右圖取自多倫多大學網頁utoronto.ca)

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
辛頓(Geoffrey E. Hinton)

美國科學家霍普菲爾德1982年創造如今通稱「霍普菲爾德網路」(Hopfield network)的聯想神經網路,可儲存和重建圖像及資料中其他類型的模式,提供模擬人類記憶的模型。英國出生的加拿大學者辛頓被譽為「深度學習教父」或「人工智慧教父」,是電腦科學及認知心理學家,以類神經網路方面貢獻聞名。

辛頓將物理定律抽象化,再運用脫離物理定律範疇的資訊工程方法優化資訊處理技巧,去除霍普的神經元網路模型龐雜部分並單純化,發明可自動尋找資料中的性質、從而執行識別圖片裡特定元素等任務的方法,促成包括醫療影像辨識、自駕車系統、iPhone智慧助理Siri等AI發展。

你也許會好奇,訓練類神經網路與實現機器學習的基礎發現、發明,跟物理有什麼關聯。其實許多物理學家都有跨領域研究,他們運用物理學工具,開發出為當今強大機器學習奠基的方法,若沒有他們的研究,不會出現各種AI應用。

化學獎-剖析蛋白質

貝克(左)、哈薩比斯(中)和瓊珀(右)同獲諾貝爾化學獎。(左取自BakerLab網頁bakerlab.org,中、右取自Google Deepmind網頁deepmind.google)
貝克(左)、哈薩比斯(中)和瓊珀(右)同獲諾貝爾化學獎。(左取自BakerLab網頁bakerlab.org,中、右取自Google Deepmind網頁deepmind.google)

貝克(David Baker)
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
瓊珀(John M. Jumper)

自然界有成千上萬個蛋白質結構,其中很多序列結構及功能相似,人類基因定序2000年完成後,許多實驗室投入大量經費解構各種蛋白質,美國生物化學家貝克則開始思考是否可以演算法幫助科學家,甚至設計自然界沒看過的蛋白質。

他不但開發出目前預測、分析最精準的「計算蛋白質設計」軟體,還在2003年開發全球首個「人工合成、設計酵素」,證明開發者可用軟體設計蛋白質。

英國電腦科學家哈薩比斯與美國出生的英國科學家瓊珀提出AlphaFold2模型,將蛋白質折疊準確率提高至90%,對藥物設計與基因缺陷致病研究非常重要,迄今有190個國家逾200萬人使用,深入了解抗生素抗藥性與研製能分解塑膠的酶,都歸功於這個「蛋白質結構預測」模型。

他們3人運用生成式人工智慧,讓科學家可以設計成新的蛋白質與抗體等,把傳統人工篩選改為電腦篩選,加速抗體開發進程、幫助降低研究門檻,在化學跟生醫領域都是重要成果。

文學獎-韓國作家第一人

韓國作家韓江(前)摘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美聯社)
韓國作家韓江(前)摘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美聯社)

韓江

現年53歲的韓江1970年生於韓國光州,9歲時隨家人遷居首爾,父親是知名小說家韓勝源。她1993年以詩作踏入韓國文壇,隔年發表短篇小說「紅錨」,獲得首爾新聞報年度春季文學獎,就此走上小說家之路。

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指出,韓江在作品裡面對歷史創傷與無形規則,並在每部創作中揭示人類生命的脆弱,對身體與靈魂、生者與死者的連結具有獨特認知,富有詩意及實驗性風格,是當代散文創新者。她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韓國人、文學獎第18位女性得主,也是繼韓國前總統金大中2000年獲頒和平獎後,韓國第2位諾貝爾獎得主。

韓江曾說光州民主運動改變了她的人生,遭屠殺受害者慘狀的紀錄相片集是她對人類產生根源疑問的秘密契機,她後來以光州事件為主題寫成小說「少年來了」;她最知名的代表作「素食者」則在探究人性的解答。

和平獎-原爆倖存者之聲

日本「被團協」獲諾貝爾和平獎,長崎核爆受害者協議會長田中重光得知消息後激動落淚。(共同社)
日本「被團協」獲諾貝爾和平獎,長崎核爆受害者協議會長田中重光得知消息後激動落淚。(共同社)

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

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簡稱日本被團協)由廣島和長崎原爆倖存者組成,成立於原子彈投放11年後的1956年。當時日本漁船「第五福龍丸」在美國於太平洋進行的氫彈試驗中受輻射感染,船員治療急性輻射綜合症過程因輸血不慎得了C型肝炎,無線通信長久保山愛吉半年後死於C肝導致的肝硬化,被視為首位氫彈受害死者,事件使日本反核情緒迅速高漲。

被團協在美蘇冷戰時,3度派遣代表團參加聯合國裁軍特別會議,表明「不希望再有被爆者」;「禁止核武器條約」談判會議前,他們除了收集約300萬份連署助推動條約通過,持續呼籲所有國家加入條約,另外又提交約1370萬份連署至聯合國。這份條約草案在2017年7月經聯合國表決通過、2021年1月正式生效,但日本、美國、俄國皆未加入。

被團協成立以來,不斷呼籲全世界廢除核武。根據諾貝爾委員會說明,他們的獲獎理由為「透過見證者證言表明絕不能再用核武,致力實現沒有核武的世界」,是繼1974年日本故首相佐藤榮作因簽署「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獲頒和平獎後,日本第2度獲得和平獎。

近年來受到疫情影響加上倖存者高齡化,許多原爆經驗傳遞活動被迫取消或縮小規模,被團協已轉用網路平台繼續傳播真相。

經濟學獎-社會制度影響國家繁榮

美國學者艾塞默魯(左)、強生(中)、羅賓森(右)共同獲得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左圖取自x.com/UofGlasgow、中圖取自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網頁piie.com、右圖取自芝加哥大學網頁uchicago.edu)
美國學者艾塞默魯(左)、強生(中)、羅賓森(右)共同獲得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左圖取自x.com/UofGlasgow、中圖取自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網頁piie.com、右圖取自芝加哥大學網頁uchicago.edu)

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
強生(Simon Johnson)
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

如何持續縮小不同國家間龐大的所得差距,是當代最大挑戰之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艾塞默魯、強生及芝加哥大學教授羅賓森,透過研究歐洲殖民者引進的各種政治和經濟制度,證明這些制度與國家繁榮的關係。

他們證實,健全的制度會為所有人創造長期利益,推動經濟成長和社會進步,反之,剝削的體制則會阻礙國家發展。

艾塞默魯、羅賓森2013年出版「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探究國家繁榮富裕的關鍵,在於社會採行何種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去年艾塞默魯、強生出版的「權力與進步: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書中以前瞻觀點提出,AI科技蔚為風潮,但現今AI的發展不僅會加速所得不均,也會強化獨裁者社會控制的能力,因此要能善用科技增強人類的工作能力,而非只想著用AI取代人類。(編輯:鄭懿君、林湘芸)113101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美國總統大選倒數 重要時程一次看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