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為台灣留下那時此刻 愈在地愈國際的台灣影視

期待未來有更多影視作品拍出此刻台灣的模樣,過了幾十年回頭看,發現一切都記錄下最珍貴的此時剎那。
2023/5/7
文:王心妤/照片提供:大慕影藝、Netflix

《悲情城市》前陣子重新返回大銀幕,2小時38分鐘的片長,超過了許多電影。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能讓觀眾被關在黑暗的小房間裡,沒有一刻分神、沒有想拿出手機滑滑FB或IG的衝動,就算有很多長鏡頭,仍不讓人覺得乏味,而是覺得長鏡頭的留給觀眾的時刻剛剛好,讓人在每一幕畫面流轉之間,擁有恰如其分的思考時間。

看著侯導的長鏡頭,無論是梁朝偉和辛樹芬並肩走在80年代的金山小路上,或梁朝偉在火車上說出「我是台灣人」的畫面、還是梁朝偉與辛樹芬的結婚典禮。對我來說,畫面不只推動劇情,更多的是記錄當時代的樣貌,80年代的結婚習俗是什麼樣呢?九份的街道是什麼樣呢?《悲情城市》反映出了當時代的台灣樣貌、社會氛圍,陳松勇的氣質、口條或是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特別演出,都為電影氛圍增添厚度,侯導透過一幀幀底片,紀錄了當時代台灣的真實樣貌,一種靠著電影美術或特效輔助,也不一定能100%重現的時代味道。

影集《人選之人-造浪者》某部分來說,也為現在的台灣留下真實的畫面。

黃健瑋(左)和蔡亘晏(右)在「人選之人」戲裡戲外都是夫妻,兩人對話的「有些很小的事情,也跟台灣的未來一樣重要」獲得許多觀眾共鳴。(照片提供:大慕影藝、Netflix)

從第一集片頭開始,從空中俯瞰台北北門的造勢晚會,謝盈萱站在主舞台上喊出「林月真!凍蒜!林月真!凍蒜」,或是民宅上懸掛大大的競選海報、「翁仁雄立委辦事處」看版,還有馬路街景及公車畫面,都真實拍出台灣近年的真實社會樣貌,是台灣人2年就能感受一次的選舉激情、也是每天上下班都會看到的城市街景跟人事物,對於其他國家的人而言,透過影視作品,是看見現在台灣樣貌最容易的方式。

常聽到一種說法:影視作品「愈在地、愈國際」。韓國《魷魚遊戲》放進韓國童謠、挖糖餅、跳房子或是彈珠遊戲等在地元素,不只掀起角色模仿潮,許多短影音也在嘗試相關主題小遊戲,真正做到讓韓風席捲全球。

說實話,《人選之人-造浪者》開播之前,我原本預期會有像是《紙牌屋》、《指定倖存者》大量的政治攻防,但如此一來可能會變成《台版紙牌屋》、《台版指定倖存者》。直到第三集開始,發現整部戲透過競選主軸融入工作與家庭的掙扎、職場生活、#metoo、廢死、同志等多樣化的議題,以及許多人在這個時代都可能面臨的問題,10年前或10年後演出來,或許都不會像此時此刻播出後,這麼擊中觀眾的內心。

「愈在地」不是單純納入象徵性的元素,像一定要說台語、一定要拍進台北101,而是真實拍出此時此刻台灣的模樣,也是每個生活在台灣的人的日常,透過OTT平台,展現出獨特的模樣;「愈國際」則是透過其中的小小故事,找到不同國家觀眾都會有的情感共鳴。

一位婚後搬到歐洲的朋友分享,她的波蘭婆婆推薦了《人選之人》給她看。她說,婆婆特別稱讚影集好看,看完後對台灣的選舉文化感到驚奇,也更好奇台灣的樣子,期待有機會到台灣旅遊。從政治角度來看,台灣的民主被國外觀眾看見了,至少吸引了一位想來台灣旅遊的觀光客。期待未來有更多影視作品拍出此刻台灣的模樣,過了幾十年回頭看,發現一切都記錄下最珍貴的此時剎那。

主題照:「人選之人-造浪者」播出後獲得好評。(照片提供:大慕影藝、Netflix)
172.30.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