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從全職媽媽到一人出版社 董淨瑋的《地味手帖》就是要接地氣

因為自己的童年很快樂,她希望更多人對「在地」不再只是「旅遊」這個觀點,她用一本超接地氣的刊物,告訴大家有很多人這樣過生活…
2022/8/29
文:邱祖胤/攝影:王騰毅

這兩年有一本非常另類的雜誌,它深入在地,卻不那麼吃喝玩樂;它提倡生活風格,有人看了以後直接想去那些地方住下來;它每一期的開頭都有一封主編寫給這片土地的信。

這本刊物的主編是董淨瑋,7年級生,得過金鼎獎,當過5年的全職媽媽,世新大學新聞系畢業之後出社會工作,就只想好好做出版,10多年編書、編雜誌的經驗,讓她終於找到理想中想要編的雜誌的樣子,2020年5月她推出《地味手帖》,展現她獨特的理念與執著。

「我曾經有一個想法,如果小朋友要念國小了,我應該要帶著全家人搬回南部,因為我自己的童年是很快樂的,我想要讓我的孩子也能體驗一次這樣的快樂。」董淨瑋說。

董淨瑋創辦《地味手帖》,帶領讀者深入地方,尋找不一樣的文化內涵及生活方式。(攝影:王騰毅)

台南的庄跤囡仔 童年超快樂

董淨瑋來自台南,家住新營,在家中排行老大,底下有一個妹妹、一個弟弟,爸爸是傳產企業的主管階級,媽媽是家庭主婦。

「他們從小就喜歡帶著小孩到處亂跑,是一對好奇心很強的父母,有一陣子流行露營、釣魚,他們都會跟風潮,帶著孩子一起去玩。」這樣的童年,讓董淨瑋長大以後讓我很習慣到別的縣市到處走走看看,

董淨瑋說,也許是因為家庭兼具閩南跟客家的雙重身分,她從小時候就特別容易察覺得許多事的差異性,同樣都是在玩,她卻玩得不太一樣,好奇心的種子,一再埋藏在她的心裡,卻不知何時開始逐漸發芽、茁壯,蔚然成林。

大學北上念世新新聞系,曾經到出版社、電視台等單位學習,董淨瑋總覺得自己是個「庄跤囡仔(鄉下小孩)」,無法適應太快節奏的工作,但從小愛閱讀,對出版有幾分嚮往,畢業後便朝著這條路發展。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旗文化,當時的公司的方向期待能將某一個地方的特色做得很專精,我負責宜蘭、南投,當時一個縣市就是厚厚一本書,所有資訊都要齊備,一組人馬駐地一個月進行地毯式的踏查及訪問,是相當難得的經驗。」

活潑的編排與紮實的內容,是《地味手帖》的賣點,董淨瑋透過素人及達人的觀點,呈現一般人忽略的在地風情。(攝影:王騰毅)

尋找生活風格者 田野見真情

董淨瑋之後陸續在城邦集團的麥浩斯出版、「豐年社」《鄉間小路》雜誌歷練,累積了豐富的編採及企畫經驗,而在《鄉間小路》長達7年的合作關係,更是促使她萌生編一本理想刊物的動力。

「我是毛遂自薦得到這份工作,我希望可以自己去採訪田野間的人物,後來我發現這些人都非常謙虛,他們沒有看到自己的價值,覺得自己就是鄉下人,或只是一個農夫而已,後來在當主編時,我希望能報導更多素人、田野間的生活者的故事,他們是很認真在生活的人,只是沒有辦法書寫或說出自己的故事。而他們的故事及生活方式,是可以帶給更多人啟發的。」

董淨瑋說,也許她可以介紹更多都會型的生活作家,或邀請所謂的生活風格者來為讀者進行更多示範,但她當時更希望說出這些故事與生活哲學的人,都是農夫,或是產銷班的班長,或者是一個小吃店的媽媽。

在《鄉間小路》工作期間,董淨瑋因為懷孕跟帶小孩,曾經離開職場一段時間,再度回到職場卻被委以改版重任。

歷經出版社、雜誌社的歷練,董淨瑋希望自己能報導更多認真生活的人,以及他們背後的生活哲學。(攝影:王騰毅)

帶著孩子回職場 編雜誌得金鼎獎

《鄉間小路》是一份歷史悠久的雜誌,前身是《豐年》半月刊,民國40年開始發行,直到民國80年才改為《鄉間小路》月刊,以生活雜誌的型態,期許讓本土農業走進每一個家庭之中,讓農業外的人,認識不同價值觀念的生活型態。

董淨瑋說,鄉間小路經歷過多次改版,每次改版都有路線和風格上的大變化,我在2017年接手改版任務時的鄉間小路,是往專業農業主題深度企畫的版本,可能某一期的主題會是「豬」,就會從養殖、產銷層面做深入的分析報導,與一般社會大眾的生活沒有太密切的關聯。

「當時的主管給的空間很大,但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再更親近讀者一些。」董淨瑋接下特約主編的職務,勇敢面對這項挑戰。

說是挑戰,其實更大挑戰來自她還得帶孩子,「那時我當全職媽媽已經快滿5年,快要發瘋了,剛好有這個機會重新回到職場,一定要好好把握,但在這個過程中,我還是必須要帶著小孩,我的挑戰是兼顧育兒生活的同時,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做好。」

有趣的是,董淨瑋看似蠟燭兩頭燒,很多企畫想法卻都在一些奇妙的時刻產生,比如哄小孩睡覺時,或是在搭公車、捷運的路上,想到好點子就趕快寫下來,「因為太想要這份工作了,雖然是一個特約身分,我卻把它當成是正職的工作,把這份刊物當成具體的表現。」

董淨瑋說:「某種程度激發我的潛能。」董淨瑋從2017年9月開始為《鄉間小路》進行改版,這個改版風格延續到2018年12月號,這一年《鄉間小路》獲得金鼎獎。

《地味手帖》雙月刊,期待為國人提供更多觀點,尋找在島內生活的各種可能性。(攝影:王騰毅)

2019創辦新雜誌 地味有土味

「我從小就是一個比較沒有自信的人,不管是獲得金鼎獎,還是得到讀者的肯定,這個過程更加深了我往雜誌這個領域前進。」

另一方面的收穫,是對關注議題的確定,自此董淨瑋更確定自己要做的主題是「偏鄉」、「地方」的人事物。

2019年,董淨瑋離開《鄉間小路》,年底透過朋友引介認識了讀書共和國的社長郭重興,向他提案與「在地」主題相關的計畫,獲得郭重興的支持,並於2020年1月正式成立出版品牌「裏路」,並推出她的新想法──《地味手帖》雙月刊。

雜誌命名、版面設計都偏日雜風格,董淨瑋說,地味」這個詞在日文漢字中有「樸拙的」、「土土的」、「不起眼的」這些意思,在生活用語中講到這個字,貶義比較多,有點像在說人家是個土包子。

「當我知道『地味』這個詞的真正意涵時其實非常高興,覺得很符合大眾對素人或小人物的觀感,但藉由《地味手帖》想讓大眾看到素人和他們的生活是很在地、有其知識,是很有價值的。「地味」若以中文來解釋,也具有『在地的滋味』意涵,所以我就想藉由「地味」這個雙關語,轉換大眾對生活樣貌和可能性的想法。」

董淨瑋說,《地味手帖》創刊時,台灣的地方誌已經相當蓬勃,「像《貢丸湯》也已經有段時間,我也很喜歡看,但會覺得比較限地、限定的內容,但《地味手帖》不特定綁在一個地方。」

「我在做新的雜誌之前去做了許多市場調查,藉由這些地方誌蓬勃發展的情況,我知道的確有到很多人關心在地,而這樣的刊物也有很多人想看。但我需要再做一本《貢丸湯》嗎?」

「地味」一詞在日文漢字中有「樸拙」、「土土」、「不起眼」的意思,貶義比較多,卻深得董淨瑋的心。(攝影:王騰毅)

關注島內移民 生活可以更不一樣

董淨瑋開始回顧自己對「地方」這件事的看法,「我一開始也是從旅遊出發,但隨著經驗的累積,就會想要知道更多,我會有許多好奇心,為什麼屏東的房子長這樣?為什麼高雄的路這麼有趣?我會希望傳統文史工作者知道的東西,我也能知道。」

於此同時,台灣剛好喊出「地方創生元年」的口號,董淨瑋認為這會是一個趨勢,「但在這波趨勢之中,這本刊物要扮演的角色不能只限定於台南、花蓮或某個地方,而我自己本身擅長觀察不同地區的共同現象,那個現象就是我的好奇,那個現象本來就存在,只是大家沒有對它感到好奇。」

董淨瑋的《地味手帖》創刊號,企畫了「在兩地生活工作」這樣的主題,探討「自由工作者」這件事,它不限定於雙北都會區,有些人往返於某些城鄉工作及生活,在島內流動,「我感覺這會是未來愈來愈常見的生活型態,這個正在發生中但不是非常普遍的工作型態,會是《地味手帖》持續關注的主題。」

董淨瑋說,另外還有一期「地方兼業」,談你在地方要生存下去,活成你想要的樣子,其實你得要做很多份工作,而且那個工作是為了這個地方付出的工作,而不是指白天去傳統產業上班、晚上去送外賣這種工作。

此外,每一期雜誌裡都有一個固定單元:「移住者告白」,「每一期我們都去採訪一個人,或拜訪一個家庭,他們其實就是島內移民的人,我們用第一人稱書寫他們為什麼要從甲地搬到乙地的心路歷程,搬過去之後有什麼適應及不適應的,這個單元就是告訴大家,有人真的去做這樣的事了,他們發生怎樣的心理變化,他的現實狀況、人際關係起了什麼化學作用。

細心呵護土地,與細心呵護一本雜誌的心情是一樣的。(攝影:王騰毅)

解決問題、滿足好奇心 地味值得玩味

這些看似陌生、其實早就在你我身邊發生的生活及工作形態,都是《地味手帖》,它提供許多達人的故事及生活方式,不盡然都是美好,更多是提供 實際的經驗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得這樣的「生活風格」雜誌 更接地氣。

「剛開始有一位讀者跟我分享他的心得,我覺得滿感動的,他說他是台中東勢人,會講客家話,大學到台北念書就留在台北生活,高中時看的雜誌是《PPaper》,或者一些很有設計感的雜誌,這些雜誌讓他很嚮往台北生活,後來果然也在台北落腳。但這幾年他看了《地味手帖》之後卻很想客庄家鄉看看可以做些什麼事,重新思考家鄉和現行生活的可能性。」

「我覺得我的心意被接受到!」

董淨瑋說,每一期的主題都是她的問題,也是她的好奇,因為解決這些問題及好奇,讓她重新發現台灣在地的感動。

「我把每一次主題都將它當成一篇小論文,畢竟很多題目我本來都不熟悉,我必須去讀很大量的資料,會去問相關的老師,對我來講,這是一個我為自己解答的過程,我透過蒐集答案、蒐集案例來來尋求解答,也樂於和更多人分享。」

就好像人們每次去到宜蘭,會去吃當地特色小吃,聽宜蘭腔,但這些都偏體驗行為,如果搬過去住,那會是另外一件事情,它會讓你的生活甚至生命產生改變。

「最主要想讓大家知道台灣看起來很小,很多地方看似暗淡,但都有豐富的內涵,就看你有沒有時間挖而已,不要只是從吃喝玩樂的角度去認識它。」

紙本的力量從來都在,辦雜誌不是辦心酸的,也不是辦爽的,每位編者、創辦者、主事者,都有他們的理想,以及過於常人執念。如果這份理想有人買單,它就成立,它就有市場,就有讀者,這份理想就會持續不斷傳出去。

董淨瑋的理想,其實也是許多人的理想,只是你我可能沒有發現,而這樣的理想,有可能成為下個五年、十年或廿年,人們趨之若騖的生活方式。

董淨瑋說,台灣看起來很小,很多地方看似暗淡,但都有豐富的內涵,就看你有沒有時間挖掘。(攝影:王騰毅)
董淨瑋心目中的「在地」,不是三天兩夜的旅遊行程,而是認真考慮住下來生活的家郷。(攝影:王騰毅)
172.30.14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