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尹錫悅戒嚴風波 看韓國人的示威文化
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我剛到新加坡工作的時候,覺得最困難的就是在小販中心點咖啡」,身邊一位台灣朋友如此說道。在台灣點一杯咖啡,不外乎就是選擇冰或是熱的?要不要加糖?要不要加牛奶?不過,這件看似容易的事,在新加坡可沒這麼簡單。
排除星巴克等國際連鎖咖啡店,在新加坡,不論是各地小販中心或百貨公司美食街飲料店的菜單上,總會看到Kopi O、Kopi C、Teh O、Teh C等名稱,對初來乍到的外國人來說,難免感到一頭霧水。去年9月派駐新加坡的我,自然也不例外。
身為對台語不陌生的台灣人,不難理解Kopi是咖啡、Teh是茶,但後面的O、C又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O表示福建話的「黑色」,至於C的由來,一說是代表海南話的「鮮」,另一個說法是來自淡奶品牌Carnation。因此,Kopi O就是「加糖的黑咖啡」,Kopi C則是「加了糖和淡奶的咖啡」。
如果喜歡不加糖、不加奶的純黑咖啡,就要點Kopi O Kosong。不同於O、C,Kosong來自馬來文,意即「什麼都沒有」。
這般複雜的點咖啡方式,別說外國人了,連當地人也很難全部都記起來。有次跟一位新加坡朋友聊天,對方笑說,她只要記得怎麼點自己喜歡的調味方式就好。
事實上,新加坡獨特的點咖啡用語或許是Singlish融合不同語言的最佳範例。許多台灣人對Singlish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星式腔調,或是句尾加上語尾助詞lah,但其實這只是「新」式英文的一部分。
面積約台北市2.6倍大的新加坡,屬多種族國家,以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為主,華人占總人口7成以上。Singlish專家、新加坡作家魏俐瑞指出,Singlish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下衍生而成,人們為了彼此溝通方便而結合不同語言,其中主要元素包括英語、華語、馬來語、福建話等等。
最近新聞標題上的kena arrow就是一個Singlish的例子,此字結合馬來文與英文,意即「中箭」。就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天有例行記者會,新加坡的跨部會抗疫工作小組也不定期舉行疫情記者會。5月31日的記者會上,星國財政部長黃循財疑似「中箭」,被其他2名官員以眼神「點名」回答媒體提問,雖有點措手不及,但黃循財仍臨危不亂、迅速應對。隨後記者會片段被做成搞笑影片及梗圖,掀起網路熱議。
除了馬來語,福建話同樣也對Singlish有很大影響,例如農曆春節的ang bao(紅包)、Paiseh(不好意思),等都是當地常見的生活用語。
語言其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Singlish不僅當地人用,外來客在獅城待久了,自然也入境隨俗。有趣的是,有些以英文為母語的外籍人士也許不懂福建話,但卻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使用Paiseh這個字。
Singlish另外還有個特色,是為了方便而省去非必要的字,經典例子莫過於友人曾分享,問對方去哪裡,比起正規英文Where did you go?新式英文更直接、簡潔地說you go where?
雖然與其他語言相比,Singlish的歷史還不到百年,相對「資淺」,但仍有一定重要性。魏俐瑞認為,Singlish代表一種「身分認同」(identity),能跨越不同文化,拉近彼此距離,這是新加坡人可以「透過社交、發揮創意而塑造的東西」。
一位星國媒體界友人也說,「Singlish已經是一種習慣」,所以說著說著,有時自己都不知道是在說Singlish。的確,不論種族為何,Singlish已成為新加坡人共同擁有的語言,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